本文利用三农数据网和全国土地统计资料的耕地数据,对1949年~2001年耕地的面积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统计口径的不同,将这53年分成2个阶段,利用变异率作为波动率来度量耕地面积,对于其中出现的极端和异端数据揭示了其产生的政策和经济原因,最后得出了3个结论: ①1949年~1960年耕地统计面积基本上能反映我国实有耕地面积,而1961年~1998年的耕地统计面积失真,比实际面积偏小,1999年~2001年耕地统计面积是在详查数据的基础上矫正而得来的,能反映我国耕地面积的现状; ②变异率指标的使用改变了传统上所谓"耕地面积基本上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的简单描述。实际上近年来我国耕地面积的减少有逐步减缓的趋势,情况总体上好转; ③通过耕地面积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固定资产投资,粮食产量,人口,GDP对耕地面积的影响,均呈现负向关系。我国还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大部分生产资料均来自于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