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杉迁地保护中天然种群的形成

被引:20
作者
李新华
贺善安
盛宁
机构
[1]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2] 江苏省植物迁地保护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红豆杉;天然种群;形成;迁地保护;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91.490.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0年代自庐山植物园引种栽培于南京中山植物园的11株红豆杉〔Taxuschinensis(Pilger)Rehd.〕幼苗组成的栽培种群,在40多年的迁地保护过程中,生长发育正常,且在邻近的自然生境中繁衍出一个含有461株幼苗及小树的天然红豆杉种群,树高10~345cm,树龄1~15年,主要散生于海拔35~60m的山坡麻栎群落及山溪边的枫杨群落中。栽培种群中雌树5株,雄树6株,栽培红豆杉在30年左右开花结实。该天然种群的形成过程是:红豆杉成熟种子被鸟类取食,其肉质假种皮被消化后,在鸟类的栖息范围内随着鸟粪被随机散布,经过生境选择、适应,于适宜的生境条件下萌发生长成幼苗及小树。此外,讨论了天然红豆杉种群的形成和发展,对于植物迁地保护研究与实践的重要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39 / 42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食肉质果鸟对种子的传播作用 [J].
鲁长虎 ;
常家传 .
生态学杂志, 1998, (01) :62-65
[2]   贵州红豆杉资源利用与保护 [J].
陈谦海 ;
徐天禄 ;
陈雪梅 .
贵州科学, 1997, (03) :219-222
[3]   红豆杉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前景 [J].
张宗勤,杨金祥,杨宗英 .
陕西林业科技, 1996, (02) :8-10+14
[4]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理论框架 [J].
吴兆录 ;
闫海忠 .
生物多样性, 1996, (01) :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