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地震后灾区泥石流危险度增加系数评价

被引:3
作者
沈兴菊 [1 ]
张金山 [2 ,3 ]
王士革 [2 ,3 ]
谢洪 [2 ,3 ]
魏军林 [4 ]
机构
[1] 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4] 四川省金科成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关键词
地震灾区; 泥石流; 危险度; 增加系数;
D O I
10.13961/j.cnki.stbctb.2010.05.007
中图分类号
P642.23 [泥石流];
学科分类号
0837 ;
摘要
5.12地震不仅直接引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而且降低流域内岩土体的强度,使其更易于受到侵蚀,从而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丰富的固体物质。灾区震后泥石流活动频繁,并造成了较大的损失。泥石流沟的危险度评价是进行灾后重建的必要条件。选择震后固体物质增加量、地震烈度和堰塞坝规模这3个重要参数,提出了基于泥石流设计流量的震后泥石流危险度增加系数的评价方法。该方法通过计算地震后新增加的固体物质方量与通过配方法计算出的一次泥石流冲出物总量的比值,该比值与地震烈度影响系数的乘积及堰塞体蓄水量以流域50年一遇的流量排泄所需要时间3项之和来表达地震后泥石流危险度增加量。经灾区9条典型泥石流沟谷的计算验证,该方法做为一种新的方法,可快速、准确地评价5.12地震后灾区泥石流危险度的增加情况。
引用
收藏
页码:96 / 10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The Critical Rainfall Characteristics for Torrents and Debris Flows i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Stricken Area[J]. David Han.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09(04)
[2]   汶川震区北川县城魏家沟暴雨泥石流灾害调查分析 [J].
唐川 ;
铁永波 .
山地学报, 2009, 27 (05) :625-630
[3]   2008年汶川地震重灾区的泥石流 [J].
谢洪 ;
钟敦伦 ;
矫震 ;
张金山 .
山地学报, 2009, (04) :501-509
[4]  
Variability in rainfall threshold for debris flow after the Chi-Chi earthquake in central Taiwan,China[J]. C. L. SHIEH,Y. J. TSAI.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2009(02)
[5]   汶川5·12地震次生泥石流沟应急判识方法与指标 [J].
陈宁生 ;
黄蓉 ;
李欢 ;
谢万银 .
山地学报, 2009, 27 (01) :108-114
[6]   汶川震区北川9.24暴雨泥石流特征研究 [J].
唐川 ;
梁京涛 .
工程地质学报, 2008, 16 (06) :751-758
[7]   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及其减灾对策 [J].
崔鹏 ;
韦方强 ;
陈晓清 ;
何思明 ;
游勇 ;
党超 ;
李占鲁 .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8, (04) :317-323
[8]   “5.12”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与特点 [J].
谢洪 ;
王士革 ;
孔纪名 .
山地学报, 2008, (04) :396-401
[9]   5·12汶川地震诱发的山地灾害及减灾措施 [J].
崔鹏 ;
韦方强 ;
何思明 ;
游勇 ;
陈晓清 ;
李战鲁 ;
党超 ;
杨成林 .
山地学报, 2008, (03) :280-282
[10]   甘肃省长江流域大(暴)雨引发泥石流危险程度评价 [J].
马鹏里 ;
蒲金涌 ;
辛吉武 .
水土保持通报, 2007, (05) :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