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高考选择性问题的思考

被引:22
作者
边新灿
机构
[1]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关键词
新高考改革; 物理遇冷; 选择性; 应试教育;
D O I
10.16298/j.cnki.1004-3667.2019.03.08
中图分类号
G632.474 [考试];
学科分类号
040102 ;
摘要
新高考物理遇冷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和热烈讨论,物理遇冷的直接原因是等级赋分,等级赋分的直接原因是选考,实行选考除了高校教育内容专业性、学生智能结构多元性等客观因素和学习迁移原理、学分制理论的依据外,更有文理融通、培养创新人才的现实需求。高考探索选考经历了"高中会考基础上体现选择性""新课改高考体现选择性"和"新高考扩大选择性"三个阶段。出发点是在选拔环节体现素质教育的美好愿望,但素质教育的理想遭遇功利应试的惯性,使选考的功能发生异化。功利应试既有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客观因素,又有公平和效益难以完美兼顾的制度设计因素和集体文化心理积淀的支撑,短期难以消除。要全面认识制约高考改革的多种因素,把握好共同基础和专业性向、理想目标和现实条件、改革力度和速度、个人选择和国家需要及学校需求的关系,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引用
收藏
页码:39 / 4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我国近20年来多元智能理论研究述评及思考 [J].
王光宇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 2 (31) :163-165
[2]   新高考物理“遇冷”现象探究——基于浙江省高考改革试点的实践与思考 [J].
冯成火 .
中国高教研究, 2018, (10) :25-30
[3]   我国评价选拔制度的螺旋式演进和高考公平效益问题的历史观照 [J].
边新灿 .
浙江社会科学, 2018, (05) :86-96+159
[4]   高考文理融合与自主选考改革的内在逻辑 [J].
边新灿 .
考试研究, 2017, (01) :62-70
[5]   选择性:高考制度改革的机遇与挑战 [J].
柳博 .
教育研究, 2016, 37 (06) :72-80
[6]   不分文理科的历史经验、潜在风险及政策建议 [J].
柯政 .
教育发展研究, 2015, (24) :30-36
[7]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意蕴 [J].
姚姿如 ;
杨兆山 .
教育研究, 2011, 32 (03) :17-20
[8]   学习迁移的现代理论述评 [J].
周家铭 .
中国电力教育, 2009, (23) :20-22
[9]   考试与素质教育论 [J].
边星灿 .
中国考试, 1998, (04) :8-12
[10]  
新课程改革下.[M].葛为民; 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