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强度和总量双控目标下的区域指标分解方案研究——以温州市为例

被引:8
作者
柴麒敏 [1 ,2 ]
陈怡 [1 ]
徐华清 [1 ]
机构
[1]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
[2] 清华大学现代管理研究中心
关键词
碳强度; 碳总量; 指标分解; 排放峰值;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426.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2030年碳排放峰值目标的提出和全国碳市场的加快推进要求国家在下一阶段就提前部署实施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管理制度,这给区域指标分解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从国内外能源环境指标分解的方案评述入手,基于发展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模式及资源环境等责任、能力、条件指标构建了双控指标的分解方法,通过对低碳试点城市案例分析得知,不同于"十二五"时期能源强度和碳强度目标力度相当的安排,"十三五"碳排放控制目标将显著高于同时期可能的能源强度目标和上一时期的碳强度目标,能源结构调整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28 / 32+44 +4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欧盟碳排放权配额的初始分配机制研究.[D].邢娜.吉林大学.2014, 10
[2]  
中国2020年CO_2减排目标的区域和省级分配方案研究.[D].齐遥遥.合肥工业大学.2013, S1
[3]  
我国地方低碳发展的目标设定、指标设计与分解原则研究.[D].来婷婷.南京工业大学.2012, 04
[4]  
二氧化硫总量分配公平性研究.[D].任彦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12
[5]  
区域二氧化硫总量分配公平性评价研究.[D].李炳宏.兰州大学.2009, 01
[6]   中国2030年碳排放峰值意味着什么 [J].
柴麒敏 .
中国改革, 2014, (12) :72-74
[7]  
对低碳发展理论基础 科学内涵及战略目标的初步认识.[J].徐华清;.经济丛刊.2014, 03
[8]   以碳总量管理为抓手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的革命 [J].
李俊峰 .
中国能源, 2014, 36 (01) :5-6+17
[9]   欧盟碳排放权分配体系的探讨及借鉴意义 [J].
何潇潇 .
金融发展研究, 2013, (09) :32-37
[10]   气候公平的认知、政治和综合评估——如何全面看待“共区”原则在德班平台的适用问题 [J].
柴麒敏 ;
何建坤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 23 (0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