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生态足迹的时空动态特征及效应分析

被引:6
作者
李琦
韩亚芬
陈建永
机构
[1] 宿州学院地理与环境科学系
基金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能源生态足迹; 能源足迹强度; 生态压力; 时空动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24 [人类、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运用生态足迹方法计算出1990—2007年中国能源消费的生态足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能源足迹强度(EFI)、能源足迹生态压力(EPIEF)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20年来我国能源足迹波动上升,能源消费结构有所改善,但煤炭足迹仍占主导,近几年又有回升趋势;能源足迹强度呈幂指数衰减,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EPIEF呈上升趋势,说明能源利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逐渐增大。在空间分布上,各省区能源足迹差异显著,能源足迹强度由西向东逐渐降低,而EPIEF则由西向东呈增大趋势。依据EPIEF指数将中国30个省区划分为能源足迹生态盈余区(EPIEF<1)、生态轻度亏损区(15)3种类型。
引用
收藏
页码:693 / 696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9 条
  • [1] 中国能源足迹增长波动的驱动因子分析
    陈成忠
    林振山
    [J]. 生态学报, 2009, 29 (02) : 758 - 767
  • [2] 基于碳循环的化石能源及电力生态足迹
    谢鸿宇
    陈贤生
    林凯荣
    胡安焱
    [J]. 生态学报, 2008, (04) : 1729 - 1735
  • [3] 中国1996年2005年能源生态足迹与效率动态测度与分析
    李智
    鞠美庭
    刘伟
    邵超峰
    [J]. 资源科学, 2007, (06) : 54 - 60
  • [4] 生态足迹方法的理论解析
    徐中民
    程国栋
    张志强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06) : 69 - 78
  • [5] 生态足迹方法及研究进展
    刘淼
    胡远满
    李月辉
    常禹
    张薇
    [J]. 生态学杂志, 2006, (03) : 334 - 339
  • [6] 1978年003年中国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陈敏
    张丽君
    王如松
    怀保光
    [J]. 资源科学, 2005, (06) : 132 - 139
  •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能源消费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张晓平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 (02) : 38 - 41
  • [8] How to calculate and interpret ecological footprints for long periods of time: the case of Austria 1926–1995[J] . Helmut Haberl,Karl-Heinz Erb,Fridolin Krausmann.Ecological Economics . 2001 (1)
  • [9] 中国统计年鉴系列2001-2006.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