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SP指数的中国能源生产率再测度与分解研究

被引:12
作者
张少华 [1 ,2 ]
蒋伟杰 [3 ]
机构
[1]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2]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3]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ISP指数; 能源生产率; 技术变化; 技术效率变化;
D O I
10.13653/j.cnki.jqte.2014.06.004
中图分类号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F206 [能源管理];
学科分类号
0701 ; 070104 ; 020201 ;
摘要
本文首次采用基于投入冗余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IsP)来重新测度和分解中国19852009年29个省份的能源生产率。研究表明,中国能源生产率年均提高2.89%,转折点发生在2002年。在此之前,能源技术变化是能源生产率提升的主要驱动力量,之后,能源技术效率变化推动了中国能源生产率的稳步上升。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能源生产率水平差距越来越大,技术变化是导致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差距的主要原因;东部地区呈现"高能效一高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中、西部地区则表现为"低能效一高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全部省份的能源生产率均得到提升,最佳实践省份越来越多,但是省份之间的追赶效应只有0.36%。
引用
收藏
页码:55 / 73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我国能源生产率增长的动力何在——基于距离函数的分解 [J].
林伯强 ;
杜克锐 .
金融研究, 2013, (09) :84-96
[2]   全要素生产率、投入替代与地区间的能源效率 [J].
孙广生 ;
黄祎 ;
田海峰 ;
王凤萍 .
经济研究, 2012, 47 (09) :99-112
[3]   中国工业的节能潜力及影响因素 [J].
何晓萍 .
金融研究, 2011, (10) :34-46
[4]   环境约束下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实证研究 [J].
王兵 ;
张技辉 ;
张华 .
经济评论, 2011, (04) :31-43
[5]   考虑环境效应的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 [J].
汪克亮 ;
杨宝臣 ;
杨力 .
管理科学, 2010, 23 (06) :100-111
[7]   中国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能源效率——基于1980~2007年的实证分析 [J].
曾胜 ;
黄登仕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9, 26 (08) :17-28
[8]   基于环境污染的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 [J].
袁晓玲 ;
张宝山 ;
杨万平 .
中国工业经济, 2009, (02) :76-86
[9]   中国能源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
李世祥 ;
成金华 .
统计研究, 2008, (10) :18-27
[10]   市场分割下的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基于超效率DEA方法的经验分析 [J].
师博 ;
沈坤荣 .
世界经济, 2008, (09) :4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