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山造山带金矿成矿时序及其动力学背景探讨

被引:88
作者
杨立强
邓军
赵凯
刘江涛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构造热事件; 成矿年代学; 造山型金矿; 矿床探针; 哀牢山造山带; 中国西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51 [金];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哀牢山金矿带是我国最重要的喜马拉雅期造山型金矿带,形成于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过程中。论文基于对哀牢山造山带金矿成矿作用的同位素定年结果,探讨了成矿年代学与构造-热事件的关系,厘定了其相关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已获得的最老成矿年龄集中于海西期,但过剩氩的存在导致视年龄值偏离真实成矿年龄,而最小视年龄(345.2±16Ma)与区域蛇绿岩的形成同时;含镍金黄铁矿硅质岩的含金量可能与热水沉积有关,其地球动力学环境对应于海底扩张和初始洋盆的形成。印支期是区域主碰撞造山高峰期,也是大规模岩浆活动与Cu-Ni-Pt-Pd硫化物矿床、VMS型Cu-Pb-Zn矿床及斑岩型Cu-Au矿床成矿集中期,其中老王寨金矿含金黄铁矿的Re-Os等时线年龄为229±38Ma。燕山期成矿年龄数据分散于180Ma、135Ma、110Ma和90Ma左右等多个时段,其中最晚时段年龄谱的最小视年龄值(91±1Ma)可能代表了一次较为重要的构造动力体制转换,该期(约90~70Ma)的区域成岩成矿(斑岩及斑岩型Cu-Mo-W-Au矿床)规模较大,表明增生造山→碰撞造山构造体制转换在研究区存在重要的成岩成矿响应。喜马拉雅期可能经历了早(63.09~61.55Ma)、主(36.10~33.76Ma)和晚(30.80~26.40Ma)三期金矿成矿-热事件,分别受控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早期的强烈汇聚挤压、早-晚期转换构造动力学体制,并可能受青藏高原物质东向逃逸和软流圈脉动隆起的联合制约,金矿大规模成矿作用与构造动力体制转换过程中的壳幔物质强烈交换与构造变形密切相关。
引用
收藏
页码:2519 / 2532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55 条
[51]   哀牢山北段金矿成矿带成矿规律初探 [J].
唐尚鹑 ;
李经典 ;
何叔欣 .
云南地质, 1991, (01) :44-70
[52]  
云南哀牢山老王寨金矿矿田构造分析[J]. 李光勋.青藏高原地质文集. 1990(00)
[53]   云南墨江金厂金矿的同位素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J].
张志兰 ;
张树发 ;
袁海华 ;
何大伦 .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1987, (04) :29-41
[54]  
Gondwanaland dispersion, Asian accretion and evolution of eastern Tethys[J] . I. Metcalfe.Austral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 1996 (6)
[55]  
Excess 40 Ar in biotite and hornblende from the Noril’sk 1 intrusion, Siberia: implications for the age of the Siberian Traps[J] . Paul R. Renne.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 1995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