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一次冷锋降水过程的水汽分布特征及其增雨潜力

被引:11
作者
廖菲 [1 ]
洪延超 [1 ]
郑国光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 中国气象局
关键词
探空资料; 水汽; 增雨潜力; 冷锋; 河南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42 [急流和风在天气学上的分析];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选取2002年4月4~5日河南省的一次冷锋降水过程,利用实测的间隔3h一次的加密探空资料,研究了降水发展过程中云与水汽的背景分布特征。分析结果指出:云系的空间分布与等假相当位温面上的准饱和区分布一致,地面雨区与其高湿区(>85%)相对应。850~700hPa之间水汽含量最大,主要位于东—西、南—北水汽通量交汇区,这与中低空风场东—西风180°风向切变、低层水面过饱和区相对应。伴随此次地面锋线移入,高空327K等假相当位温线垂直范围扩大,600hPa以上是一个较大的中性层结区,并伴有云中准饱和区厚度不断增加,说明高积云有层云化和加厚的倾向,云内中上空位势不稳定又有利于云向上垂直发展,从而有利于降水产生。高层-15℃以上高度的冰面过饱和区有利于过冷水的形成,因而也有利于冰晶的繁生增长,零度层高度以下的水面过饱和区内水汽凝结率高,液态水成物容易生成,这对于高层冰晶效应形成的云滴在下落时,能更好的进行碰并增长。所以,此次降水过程中存在两个较好的人工催化时段,分别是5日5~8时和15~17时(北京时),这与计算雨强反映出的潜力区相一致,因此,采用计算雨强或整层大气可降水量来判断催化潜力或许更加合理,但这些基于理论分析的潜力判断需要进一步配合云中冰晶和液态水的观测资料作论证。可见,利用探空资料可计算出各种物理量,这些物理量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云系结构及水汽分布特征,当缺乏雷达和卫星等探测数据时,这对于实际人工影响天气研究和业务作业还是有参考意义的。
引用
收藏
页码:553 / 565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估算层状云的降水效率 [J].
石立新 ;
汤达章 ;
万蓉 ;
夏文梅 .
气象科学, 2005, (03) :272-279
[2]   辽宁夏季积云降水发生频率及人工影响潜力分析 [J].
周德平 ;
耿素江 ;
杨旭 .
气象科技, 2003, (04) :243-247
[3]   黄河上游水汽时空分布特征 [J].
张国庆 ;
张加昆 ;
刘蓓 .
气象科学, 2003, (01) :64-69
[4]   青海省东北部地区春季空中水资源潜力分析 [J].
德力格尔 ;
黄彦彬 ;
李仑格 .
高原气象, 2002, (06) :622-627
[5]   冷云人工增雨催化区的探空判据 [J].
王以琳 ;
刘 文 ;
王广河 .
气象学报, 2002, (01) :116-121
[6]   用地面湿度参量计算我国整层大气可降水量及有效水汽含量方法的研究 [J].
杨景梅 ;
邱金桓 ;
不详 .
大气科学 , 2002, (01) :9-22
[7]   江淮气旋和冷锋相结合天气过程的宏、微观结构分析 [J].
王以琳 ;
王俊 ;
龚佃利 .
应用气象学报, 2001, (S1) :30-38
[8]   层状云人工增雨机制、条件和方法的探讨 [J].
胡志晋 .
应用气象学报, 2001, (S1) :10-13
[9]   从自然控制论看黄河上游人工增雨 [J].
雷恒池 ;
曾庆存 ;
李仑格 ;
朱江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1, (04) :391-399
[10]   用单站探空资料分析对流层气柱水汽总量 [J].
杨红梅 ;
葛润生 ;
徐宝祥 .
气象, 1998, (09) :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