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灾后心理应激障碍及干预模式评价

被引:10
作者
尹明华
洪森荣
机构
[1] 江西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
关键词
青少年; 自然灾害; 创伤后应激障碍; 干预模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395.6 [心理卫生];
学科分类号
100205 ;
摘要
目的了解自然灾害与创伤后心理应激障碍的关系及干预模式的途径和效果。方法采用调查问卷对江西省灾害后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测评,以改善人际关系、心理疏导、生命教育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恢复。结果灾后小学男生寻找老师、朋友和亲人帮助的需求反应比例分别为36.8%,63.2%,女生为20.2%,79.8%;灾后中学男生有发呆哭泣喊叫的比例为34.9%,女生为49.8%;灾后大学生男生有独自逃跑、发呆哭泣喊叫、帮助别人比例分别为56.8%,0%,43.2%,女生为75.4%,3.2%,21.4%;大学男生有寻找老师朋友和亲人帮助的需求倾向比例分别为88.9%,11.1%,女生为72.4%,27.6%;以上反应男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灾后大学生和中学生的生理反应、适应能力、认知反应、交往心理和行为反应与小学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亲人伤亡程度、性别差异和学龄阶段对灾后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恢复有明显影响;灾后和心理干预后青少年学生的情绪、认知和行为与灾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理干预效果随年龄和教育水平而异;小学生采用改善人际交往干预措施效果较好,中学生采用改善人际交往和心理疏导干预效果一致,大学生采用改善人际交往、心理疏导、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均能收到良好效果。结论自然灾害容易造成青少年学生创伤后心理应激障碍;自然灾害后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干预模式随年龄和教育水平而异。
引用
收藏
页码:814 / 816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9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