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ILE四维视角的重庆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被引:4
作者
张琳 [1 ,2 ]
杨庆媛 [2 ]
机构
[1]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2]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PILE四维分析框架; 五大功能区; 重庆;
D O I
10.13718/j.cnki.xdzk.2017.12.019
中图分类号
F299.27 [地方城市经济];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在分析重庆市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结合新型城镇化内涵,运用人口发展-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生态环境(PILE)四维分析框架和相关计量模型对2001-2014年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1-2014年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绩效由0.071 5上升到0.981 1,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共经历低级水平-中级水平-良好水平3个阶段;(2)人口发展、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度呈上升趋势,逐步达到可持续均衡发展的良好状态;(3)构建具有五大功能区特色的差异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即都市功能核心区IE主导型模式、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IP主导型模式、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EI主导型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127 / 13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分析 [J].
张引 ;
杨庆媛 ;
闵婕 .
地理学报, 2016, 71 (05) :817-828
[2]   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时空差异研究 [J].
刘欢 ;
邓宏兵 ;
李小帆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 26 (05) :160-166
[3]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协调水平测度与比较 [J].
贾兴梅 ;
李俊 ;
贾伟 .
经济地理, 2016, 36 (02) :80-86
[4]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测度及优化——以南昌市为例 [J].
吕添贵 ;
吴次芳 ;
李洪义 ;
游和远 ;
蔡潇 .
地理科学, 2016, 36 (02) :239-246
[5]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的测度与空间分异研究 [J].
王新越 ;
宋飏 ;
宋斐红 ;
于世远 .
地理科学, 2014, 34 (09) :1069-1076
[6]   江西省县域城镇化水平测度及其分异研究 [J].
凌筱舒 ;
王立 ;
薛德升 .
人文地理, 2014, 29 (03) :89-94
[7]   基于PIL的中原城市群城镇化演进与态势研究 [J].
杨建涛 ;
高建华 ;
史雅娟 .
中国土地科学, 2014, 28 (03) :59-66+75
[8]   基于人口、产业和用地结构关系的城镇化模式类型及演进特征——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J].
边雪 ;
陈昊宇 ;
曹广忠 .
地理研究, 2013, 32 (12) :2281-2291
[9]   主体功能区战略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J].
樊杰 .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3, 28 (02) :193-206
[10]   论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 [J].
沈清基 .
城市规划学刊, 2013, (01) :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