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隐退论”与“反教义学化”——以法无明文规定的单位犯罪有罪论为例的批判

被引:37
作者
刘艳红 [1 ,2 ]
机构
[1] 东南大学法学院
[2] 东南大学江苏高校区域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规范隐退(论); 法教义学; 单位犯罪; 有罪论; 无罪论; 形式法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形式法治与法教义学具有密切关联,后者是保障前者实现的基本工具和技术力量。规范隐退论破坏了法治的最低形式限度,也是对法教义学的背离。刑法领域法无明文规定的单位犯罪有罪论,正是规范隐退论与反教义学化的典型代表。如何处理法无明文规定的单位犯罪,一直以来是我国刑事立法与司法关注的重点,该问题经历了无罪论到有罪论的发展变化与理论争议。然而,有罪论既是对刑法规范的消解,也是对刑法教义学奉现行刑法规范为圭臬之主旨的违背,它破坏了形式法治的安定性,迁就了功利主义却抛弃了规则主义,满足了实用主义但违背了法实证主义。根据中国刑法所采取的大陆法系国家"法人实在论",既然"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立法模式确立了追究单位刑事责任的刑法规范依据,因而"法律没有规定单位犯罪则不应当负刑事责任"成为必然的结论。在中国法治建设过程中,必须确保形式法治至上,并确立法教义学的基本视角。
引用
收藏
页码:95 / 110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德国法教义学的结构与演变 [J].
陈辉 .
环球法律评论, 2017, 39 (01) :149-167
[2]   特别法条优于普通法条适用——以金融诈骗罪行为类型的意义为分析视角 [J].
蔡道通 .
法学家, 2015, (05) :29-42+176
[3]   也论刑法教义学的立场 与冯军教授商榷 [J].
张明楷 .
中外法学, 2014, 26 (02) :357-375
[4]   论参与实施纯正自然人犯罪的单位成员的刑事责任 [J].
王良顺 .
法商研究, 2013, 30 (02) :90-96
[5]   形式法治与法教义学 [J].
张翔 .
法学研究, 2012, 34 (06) :6-9
[6]   法律人思维中的规范隐退 [J].
陈金钊 .
中国法学, 2012, (01) :5-18
[7]   法教义学对刑法发展的意义 [J].
沃尔福冈弗里希 ;
赵书鸿 .
比较法研究, 2012, (01) :143-154
[8]   适应与自主之间的德国刑法教义学——用教义学来控制刑事政策的边界? [J].
沃斯金德豪伊泽尔 ;
蔡桂生 .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0, 18 (05) :144-150
[9]   法教义学的观念及其演变 [J].
焦宝乾 .
法商研究, 2006, (04) :88-93
[10]   近年来国外法人刑事责任理论的若干特点 [J].
黎宏 .
比较法研究, 2002, (04) :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