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县青少年抑郁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37
作者
杨文辉 [1 ]
周烃 [1 ]
彭芳 [1 ]
刘海洪 [2 ]
机构
[1] 湖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2]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临床心理中心
基金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青少年; 抑郁症状; 抑郁症; 流行病学调查;
D O I
10.16128/j.cnki.1005-3611.2013.06.028
中图分类号
R181.3 [流行病学各论]; R749.4 [情感性精神病];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了解湖南省岳阳县青少年抑郁症状和抑郁症的发生情况及其特征。方法:抽取湖南省岳阳县11~19岁具有代表性的青少年样本2731人,采用两阶段调查法。第一阶段应用流调用抑郁量表(CES-D)筛查抑郁症状;第二阶段对CES-D总分≥20分的青少年采用学龄期儿童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问卷(K-SADS)访谈,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为标准做出抑郁症诊断。结果:①抑郁症状发生率为22.81%,其中14~15岁(24.71%)、16~19岁(24.92%)年龄段高于11~13岁(20.17%,P<0.05),16~19岁年龄段女性(29.35%)高于男性(21.17%,P<0.05);单亲家庭青少年(30.97%)高于双亲(23.32%)和大家庭(20.36%,Ps<0.05);②抑郁症时点患病率为2.26%,其中14~15岁(2.89%)、16~19岁(3.45%)年龄段高于11~13岁(1.00%,P<0.01),16~19岁年龄段女性(5.95%)高于男性(1.39%,P<0.01)。结论:在岳阳县青少年中抑郁症状和抑郁症以14岁为界,呈现显著上升现象,16岁后出现性别差异,家庭环境与抑郁的发生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937 / 94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 [1] 云南省中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特征分析
    黄莹
    李燕
    胡安艳
    陈桂存
    刘宏
    李姣
    黄鑫
    郑志华
    [J]. 中国学校卫生, 2011, 32 (02) : 241 - 242
  • [2] 上海市浦东新区8~12岁儿童抑郁障碍的患病率调查
    范娟
    顾红亮
    杨慧琳
    吴兰
    易军
    杜亚松
    [J]. 上海精神医学, 2010, 22 (06) : 335 - 338
  • [3] 高中生抑郁水平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罗英姿
    王湘
    朱熊兆
    姚树桥
    [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 2008, (03) : 274 - 277
  • [4] 中学生抑郁症状发展的性别、年龄、年级差异
    冯正直
    张大均
    [J]. 中国临床康复, 2005, (36) : 32 - 34
  • [5] 中学生抑郁情绪与童年经历、家庭和学校因素分析
    郭兰婷
    张志群
    [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 (07) : 458 - 461
  • [6] 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张明园主编, 1998
  • [7] Depression in adolescence
    Thapar, Anita
    Collishaw, Stephan
    Pine, Daniel S.
    Thapar, Ajay K.
    [J]. LANCET, 2012, 379 (9820) : 1056 - 1067
  • [8] Cognition and Depression: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J] . Ian H. Gotlib,Jutta Joormann.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 . 2010
  • [9] Reproductive hormone sensitivity and risk for depression across the female life cycle: A continuum of vulnerability?[J] . Soares,Claudio N,Zitek,Brook.Journal of Psychiatry & Neuroscience : JPN . 2008 (4)
  • [10] Is there an epidemic of child or adolescent depression?
    Costello, E. Jane
    Erkanli, Alaattin
    Angold, Adrian
    [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2006, 47 (12) : 1263 - 1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