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南海季风爆发前后西沙海域海气通量变化特征

被引:16
作者
孙启振 [1 ,2 ,3 ]
陈锦年 [1 ,2 ,4 ]
闫俊岳 [5 ]
张秀芝 [5 ]
黄磊 [5 ]
王长科 [5 ]
姚华栋 [5 ]
赵学华 [6 ]
陈长丘 [6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4]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5] 国家气候中心
[6] 海南省西南中沙群岛气象台
关键词
南海季风爆发; 海气通量; COARE3.0算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2 [海洋气象学];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基于2008年4至5月在南海西沙永兴岛进行的海气通量观测试验资料和NCEP资料,应用COARE3.0通量算法计算了海气通量,分析了季风爆发前后西沙海域天气变化特点和海气通量对南海季风爆发的响应。结果表明:2008年南海季风首先于5月第1候在南海南部爆发,受热带气旋等因素的影响,北部海区季风爆发推迟到5月18日。季风爆发和热带气旋活动对西沙海域的风速和海气通量影响较大,其中热带气旋的影响更强烈。热带气旋来临之前,潜热通量、感热通量以及动量通量均较小;在气旋活动及此后的季风爆发时期,大风使潜热通量和动量通量显著增强,感热通量则在降水期间变化明显;动量通量的最大值出现在热带气旋活动期间,其在此过程中的均值是观测初期均值的3倍以上。在整个观测过程中,潜热通量明显大于感热通量,后者是前者的16∶1。不同类型天气过程中,潜热通量的日变化相似,而感热通量的日变化有差异。湍流交换系数与风速有较好的相关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12 / 23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1]  
南海季风爆发和演变及其与海洋的相互作用[M]. 气象出版社 , 丁一汇,李崇银主编, 1999
[12]  
Air–Sea Flux Estimates And The 1997–1998 Enso Event[J] . A. Birol Kara,Peter A. Rochford,Harley E. Hurlburt.Boundary-Layer Meteorology . 2002 (3)
[13]  
Water vapor flux at the sea surface[J] . Stuart D. Smith.Boundary-Layer Meteorology . 1989 (1)
[14]   南海季风爆发前后辐射特征分析 [J].
蒋国荣 ;
沙文钰 ;
李训强 ;
肖义国 ;
阎俊岳 ;
姚华栋 ;
李江龙 ;
吕战军 .
热带气象学报, 2002, (01) :29-37
[15]   西北干旱区荒漠戈壁动量和感热总体输送系数 [J].
张强 ;
卫国安 ;
黄荣辉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09) :783-792
[16]   1998年南海季风爆发期间近海面层大气湍流结构和通量输送的观测研究 [J].
闫俊岳 ;
姚华栋 ;
李江龙 ;
王强 ;
杨志勇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0, (04) :447-458
[17]   南海表层水温年际变化的大尺度特征 [J].
王卫强 ;
王东晓 ;
齐义泉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0, (04) :8-16
[18]   南沙群岛海域近海面粗糙度、中性曳力系数及总体交换系数研究 [J].
高志球 ;
马耀明 ;
王介民 ;
张庆荣 .
热带海洋, 2000, (01) :38-43
[19]   热带西太平洋海面通量与气象要素关系的诊断分析 [J].
赵鸣 ;
曾旭斌 .
热带气象学报, 1999, (03) :89-97
[20]   南沙海域大气湍流通量输送特征分析 [J].
马耀明 ;
王介民 ;
张庆荣 ;
麦波强 .
高原气象, 1997, (01) :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