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 条
冬季白马鸡群体夜栖地特征分析
被引:22
作者:
贾非
王楠
郑光美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来源: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白马鸡;
群体;
夜栖地;
逻辑斯蒂回归;
模型;
D O I:
10.13292/j.1000-4890.2005.0227
中图分类号:
Q958 [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20 0 3年 1~ 4月 ,对分布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著杰寺周围的白马鸡 (Crossoptiloncrossoptilon)群体的夜栖地特征进行了分析。随机跟踪黄昏时发现的白马鸡群体直至其上树夜栖来确定夜栖地的位置。通过系统取样的样线法调查整个研究区域环境变量的特征。共获得 1 72个 2 0 0m×2 0 0m的栅格 ,栅格中有夜栖地出现的定义为活动栅格 (37个 ) ,赋值为 1 ;反之为非活动栅格 (1 35个 ) ,赋值为 0。通过逻辑斯蒂回归建立白马鸡群体夜栖地选择的预测模型。该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Ln[P/(1 -P) ]=- 3 938+0 0 83×坡度 +0 0 37×乔木盖度 +0 1 1 6×乔木高度 - 0 0 0 3×草本盖度 (P为白马鸡群体夜栖地的出现概率 )。模型表明坡度、乔木盖度、乔木高度和草本盖度显著影响白马鸡群体的夜栖地选择。白马鸡群体的夜栖地选择与坡度、乔木盖度和乔木高度正相关 ,与草本盖度负相关。该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
引用
收藏
页码:153 / 158
页数:6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