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东部附近海域海温异常对鄂霍次克海高压的影响

被引:12
作者
魏东 [1 ]
王亚非 [1 ]
董敏 [2 ]
机构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国家气候中心
关键词
鄂霍次克海高压; 海温异常; 数值模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2.6 [海洋与大气的相互关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了初夏日本东部附近海域负的海温异常对6月鄂霍次克海地区阻塞高压的影响。首先,利用1951—2000年6月份的500hPa月平均位势高度资料计算了历年6月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指数,并分析了它的变化规律。其次,对阻塞高压年和非阻塞高压年的500hPa位势高度及其异常进行合成和相关分析表明,阻塞高压年,鄂霍次克海地区存在明显的正高度异常,贝加尔湖附近为负高度异常,乌拉尔山附近为正异常,欧亚中高纬度地区纬向呈“+-+”型;日本东部为负高度异常,东亚呈偶极型。这种高度异常形势为鄂霍次克海阻塞形势的形成和维持提供了大尺度环流背景。对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指数与同期北太平洋海温的分析结果表明,当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活跃时,日本东部附近海域为明显的负海温异常。此外,对1998年6月的典型个例的分析也发现,当年强盛的阻塞形势维持时,日本东部附近存在强大的负海温异常。最后,设计假想的负海温异常试验,利用NCAR CAM3模式模拟了日本东部附近海域负的海温异常对初夏欧亚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该地区5和6月加入较大负的海温异常后6月份鄂霍次克海地区500hPa会产生最大超过4dagpm的正位势高度异常并经检验显著,这种正的高度异常显然对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的形成十分有利。
引用
收藏
页码:518 / 52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实况海温强迫的CCM3模式对中国区域气候的模拟能力 [J].
高学杰 ;
林万涛 ;
Fred Kucharsky ;
赵宗慈 .
大气科学, 2004, (01) :78-90
[2]   长江中下游梅雨与中国夏季旱涝分布 [J].
杨义文 .
气象, 2002, (11) :11-16
[3]   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波列对夏季东北亚阻塞高压年际变化的影响 [J].
陆日宇 ;
黄荣辉 .
大气科学, 1998, (05) :52-59
[4]   夏季中高纬500 hPa高度和海表温度异常特征及其相关分析 [J].
吴国雄 ;
王敬方 .
气象学报, 1998, (01) :47-55
[5]   东亚气候的模拟与验证研究 [J].
董敏 ;
李跃凤 ;
沈文海 .
气象学报, 1997, (06) :53-63
[6]   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东北亚阻塞形势影响的数值模拟 [J].
陆日宇 ;
黄荣辉 .
气候与环境研究, 1996, (02) :39-47
[7]   THE EAST ASIA/PACIFIC PATTERN TELECONNECTION OF SUMMER CIRCULATION AND CLIMATE ANOMALY IN EAST ASIA [J].
黄荣辉 .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1992, (01) :25-37
[8]   夏季鄂海高压的长期预报研究 [J].
任广成 .
气象科学研究院院刊, 1989, (02) :193-198
[9]   大气中阻塞形成的一个理论 [J].
罗德海 ;
纪立人 .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89, (01) :103-112
[10]   波与波的相互作用对阻塞高压的形成、维持和衰退的影响 [J].
缪锦海 .
气象学报, 1984, (01) :3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