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圈流变强度与中国大陆构造运动关系的探讨

被引:9
作者
肖兰喜
朱元清
陶九庆
杜宪宋
机构
[1] 山东省地震局
[2] 上海市地震局
[3] 山东省地震局 山东济南
[4] 上海
[5] 山东济南
关键词
驱动机制; 附加地形; 浮力; 边界条件; 数值计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以GPS观测资料和地震学研究成果为约束,针对不同流变参数的中国大陆岩石圈模型,数值模拟了岩石粘度与中国大陆板块边界作用强度的关系,探讨了陆 陆碰撞对中国大陆分层岩石圈运动的驱动机制.给出了陆 陆碰撞驱动力、附加地形与山根浮力及热浮力对中国大陆构造运动的驱动特点.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对中国大陆驱动的边界作用强度之比约是4:1.25:1,所引起的水平主压应力主要集中在坚硬岩石层;而附加地形等垂直方向作用力在水平方向产生的最大主压应力则主要集中在软弱岩石层.这种垂直方向上的作用力在高原南部地区阻碍陆 陆碰撞向北的推挤运动,在高原东北部增加对其它块体的推挤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7 / 2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喜马拉雅及南藏的地壳俯冲带——地震学证据 [J].
曾融生 ;
丁志峰 ;
吴庆举 ;
吴建平 .
地球物理学报, 2000, (06) :780-797
[2]   用GPS观测结果对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今地壳运动和形变的初步探讨 [J].
吴云 ;
帅平 ;
周硕愚 ;
秦小军 ;
施顺英 ;
邓干金 .
地震学报, 1999, (05) :545-553
[3]   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的深层动力过程与陆─陆碰撞新模型 [J].
滕吉文 ;
张中杰 ;
王光杰 ;
刘宏兵 ;
胡家富 ;
张秉铭 ;
陈云 ;
张慧 .
地球物理学报, 1999, (04) :481-494
[4]   中国大陆岩石层动力学数值模型的边界条件 [J].
张东宁 ;
许忠淮 .
地震学报, 1999, (02) :21-27
[5]   中国大陆地壳应变能密度年变化率图像与强震活动关系的初步探讨 [J].
李宣瑚 .
地震, 1999, (01) :4-4
[6]   中国及其邻区周围板块作用力的研究 [J].
汪素云,许忠淮,俞言样,张琳 .
地球物理学报, 1996, (06) :764-771
[7]   冀中坳陷滑脱构造动力的数值模拟 [J].
张东宁,曾融生 .
地震学报, 1995, (04) :414-421
[8]   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和机制 [J].
李廷栋 .
地球学报, 1995, (01) :1-9
[9]   由多个小地震推断的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的方向附视频 [J].
许忠淮 ;
阎明 ;
赵仲和 .
地震学报, 1983, (03) :268-279
[10]   中国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数值模拟 [J].
汪素云 ;
陈培善 .
地球物理学报, 1980, (01) :3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