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高Mg#和低Mg#两类钾质-超钾质火山岩及其源区性质

被引:17
作者
迟效国 [1 ]
董春艳 [1 ]
刘建峰 [1 ]
金巍 [1 ]
李才 [1 ]
刘森 [2 ]
黎广荣 [1 ]
机构
[1]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
关键词
高Mg~#钾质-超钾质火山岩; 岩浆源区; 地球化学; 青藏高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 [岩浆岩(火成岩)];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通过对青藏高原碰撞后钾质-超钾质火山岩的对比分析,提出青藏高原存在羌塘-芒康-滇西(44~28Ma)和冈底斯(25~12Ma)两条高Mg#钾质-超钾质火山岩带,而可可西里、西昆仑-东昆仑的新生代火山岩则为低Mg#钾质火山岩。高Mg#钾质-超钾质火山岩的化学成分均相对高镁低铁和贫钛,微量元素组成以具有类似岛弧火山岩的K/Nb、K/La、Rb/Nb、Pb/La、Ba/La等比值为特征。低Mg#钾质-超钾质火山岩相对富铁贫镁和高钛,上述元素比值小于岛弧火山岩,大于和近似于洋岛玄武岩,指示岩浆源区富集组分有软流圈流体的贡献。羌塘-芒康的高Mg#高钾钙碱性和高Mg#钾玄岩系列指示高原中部受到陆内俯冲作用的影响;30Ma前俯冲板片断离,软流圈上涌,富集岩石圈地幔熔融形成羌塘低Mg#过碱性钾质-超钾质系列。综合地球物理资料,提出青藏高原在印度大陆岩石圈的强力楔入下,高原内部软流圈物质沿欧亚岩石圈地幔俯冲板片的顶部向北东和南东挤出,使上覆岩石圈地幔发生剪切破裂,形成一系列串珠状高速体与低速体的相间分布,并随时间不断向北扩展。这也是阿尔金和滇西走滑系的深部动力源。正是软流圈与岩石圈的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可可西里和西昆仑-东昆仑低Mg#钾玄质火山岩的软流圈-岩石圈地幔的混源特征。藏南高Mg#超钾质岩浆源区的显著幔壳混合特征则可能来自印度大陆岩石圈俯冲作用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595 / 60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甘肃西秦岭新生代钾霞橄黄长岩的Ar/Ar同位素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J].
喻学惠 ;
赵志丹 ;
莫宣学 ;
周肃 ;
朱德勤 ;
王永磊 .
科学通报 , 2005, (23) :2638-2643
[2]   藏北羌塘地区新生代火山作用与岩石圈构造演化 [J].
迟效国 ;
李才 ;
金巍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 (05) :399-410
[3]   俯冲带复杂的壳幔相互作用 [J].
赵振华 ;
王强 ;
熊小林 .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04, (04) :277-284
[4]   青藏高原北部盆地构造沉积演化与高原向北生长过程 [J].
王成善 ;
朱利东 ;
刘志飞 .
地球科学进展, 2004, (03) :373-381
[5]   羌塘雀莫错一带基性超基性岩群基本特征及构造环境 [J].
李莉 ;
白云山 ;
牛志军 ;
姚华舟 ;
段其发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4, (01) :27-34
[6]   西藏芒康盆地内高钾火山岩的40Ar/39Ar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 [J].
张会化 ;
贺怀宇 ;
王江海 ;
解广轰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01) :24-34
[7]   青藏高原及邻区新生代火山岩Sr-Nd-Pb同位素特征 [J].
朱弟成 ;
潘桂棠 ;
莫宣学 ;
段丽萍 ;
廖忠礼 ;
王立全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3, (03) :1-11
[8]   埃达克岩:斑岩铜矿的一种可能的重要含矿母岩——以西藏和智利斑岩铜矿为例 [J].
侯增谦 ;
莫宣学 ;
高永丰 ;
曲晓明 ;
孟祥金 .
矿床地质, 2003, (01) :1-12
[9]   西藏冈底斯山中段第四纪火山岩特征及地质意义 [J].
江元生 ;
周幼云 ;
王明光 ;
谢云喜 ;
李建兵 ;
彭波 .
地质通报, 2003, (01) :16-20
[10]   西藏当惹雍错地区白榴石响岩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J].
廖思平 ;
陈振华 ;
罗小川 ;
邹爱建 .
地质通报, 2002, (11) :735-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