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可再生能源消纳的电化工(P2X)技术分析及其能耗水平对比

被引:33
作者
李佳蓉 [1 ]
林今 [1 ]
肖晋宇 [2 ]
宋永华 [1 ,3 ]
滕越 [4 ]
高强 [5 ]
宋洁 [6 ]
机构
[1] 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
[3] 澳门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
[4]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5]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6]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消纳; 电化工(P2X); 能效; 经济性;
D O I
10.19705/j.cnki.issn2096-5125.2020.01.010
中图分类号
TQ15 [电化学工业];
学科分类号
0817 ;
摘要
电转氢技术可将富余的可再生能源电能转化为化学能,运用于电力系统中有望实现富余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消纳。氢在交通、发电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但受限于燃料电池技术的成熟度,现阶段应用的规模较小,难以匹配富余电量的体量。同时,氢在化工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发展面向可再生能源消纳的电化工(P2X)技术,是解决可再生能源弃电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针对电转氨、电转甲烷、电转甲醇及电转汽油4种主要电化工技术,从市场规模、技术路线、能源转化效率以及示范工程进展4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对比分析了4种电化工技术的能效、电耗、边际电价、等效产量及市场占比五大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基于低温电解技术路线的研究结果表明:电转甲烷与电转汽油技术综合能效较高(50%);电转汽油技术最具经济性(边际电价为0.37元/k Wh),但合成过程需要一氧化碳,碳排放与技术风险大;电转氨推广将对市场影响最大(17.18%)。此外,电转油的节煤意义显著(降低煤耗约2285万t),电转氨的环保意义显著(减少碳排放约3910万t),是未来电化工技术的两大重要发展方向。面向未来P2X技术的发展,同时对基于高温固体氧化物的高温电化工技术路线的方案与经济性进行了初步探讨与展望。
引用
收藏
页码:86 / 96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兰州将建采用电解水制氢及CO2加氢制甲醇项目[J].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2018(06)
[2]   二氧化碳甲烷化研究进展 [J].
史建公 ;
刘志坚 ;
刘春生 .
中外能源, 2018, 23 (10) :70-87
[3]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考 [J].
李振宇 ;
任文坡 ;
黄格省 ;
金羽豪 ;
师晓玉 .
化工进展, 2017, (07) :2337-2343
[4]   中国新能源弃风弃光原因分析及前景探究 [J].
周强 ;
汪宁渤 ;
冉亮 ;
沈荟云 ;
吕清泉 ;
王明松 .
中国电力, 2016, 49 (09) :7-12+159
[5]   CO、CO及其共存体系的甲烷化反应 [J].
袁涌天 ;
尹燕华 ;
周旭 ;
周军成 .
化工进展, 2014, (S1) :173-180
[6]   关于我国煤化工产品能耗与发展的探讨 [J].
支轩浩 .
广东科技, 2011, 20 (20) :80-81
[7]  
Electrochemical synthesis of ammonia using a cell with a Nafion membrane and SmFe0.7Cu0.3-xNixO3(x=0―0.3) cathode at atmospheric pressure and lower temperature[J]. XU GaoChao,LIU RuiQuan & WANG Jin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Xinjiang University,Urumqi 830046,China.Science in China(Series B:Chemistry). 2009(08)
[8]   CO与CO甲烷化反应研究进展 [J].
张成 .
化工进展, 2007, (09) :1269-1273
[9]  
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蓝皮书[M]. 中国标准出版社 ,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2016
[10]  
氨的合成生产[M]. 化学工业出版社 , 李平辉,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