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高山和亚高山灌丛的地被物及土壤持水性能

被引:36
作者
张远东
刘世荣
马姜明
机构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灌丛; 苔藓; 枯落物; 土壤; 最大持水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川西高山和亚高山灌丛是局域生境条件下相对稳定的群落,其主要分布于林线以上和干旱阳坡等环境较为恶劣的地段,生态水文效应尤为重要。以往对于该区域灌丛的研究,多集中于类型、生物量等方面,生态水文效应方面的研究基本上属于空白。通过对苔藓、枯落物和土壤的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分析了川西高山和亚高山3种主要灌丛在不同海拔梯度的地被物及土壤持水性能,其有利于加深对长江上游高山和亚高山区灌丛水文效应的认识。研究表明:(1)3种类型中,杜鹃灌丛持水性能最强,其苔藓、枯落物和土壤0~40cm最大持水量在各海拔梯度平均为46.73、139.98 t/hm2和2216.92t/hm2;高山栎灌丛各海拔梯度平均为1.647、2.08 t/hm2和2114.88 t/hm2;子栎灌丛没有苔藓,枯落物和土壤0~40cm最大持水量在各海拔梯度平均为84.55 t/hm2和2062.83 t/hm2。(2)杜鹃灌丛苔藓蓄积量及最大持水量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高山栎灌丛苔藓蓄积量及最大持水量先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在3400m处达到最大,之后又降低。杜鹃灌丛苔藓最大持水率远高于高山栎灌丛。杜鹃灌丛和高山栎灌丛枯落物蓄积量及最大持水量均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子栎灌丛则随海拔升高而升高。(3)3种灌丛在不同海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均显著增大,最大持水量显著下降,但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仅在部分类型显著下降。土壤0~40cm最大持水量只有杜鹃灌丛随海拔升高而显著降低,其他两种不同海拔间差异不显著。
引用
收藏
页码:2775 / 278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川西亚高山森林恢复的空间格局分析 [J].
张远东 ;
刘世荣 ;
赵常明 .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09) :1706-1710
[2]   川西亚高山人工云杉林和自然恢复演替系列的林地水文效应 [J].
张远东 ;
赵常明 ;
刘世荣 .
自然资源学报, 2004, (06) :761-768
[3]   岷江干旱河谷主要灌丛类型地上生物量研究 [J].
刘国华 ;
马克明 ;
傅伯杰 ;
关文彬 ;
康永祥 ;
周建云 ;
刘世梁 .
生态学报, 2003, (09) :1757-1764
[4]   岷江干旱河谷三种主要灌丛地上生物量的分布规律 [J].
刘国华 ;
张洁瑜 ;
张育新 ;
周建云 ;
关文彬 ;
马克明 ;
傅伯杰 .
山地学报, 2003, (01) :24-32
[5]   贡嘎山亚高山森林带蒸散特征模拟研究 [J].
程根伟 ;
余新晓 ;
赵玉涛 ;
周杨明 ;
罗辑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3, (01) :23-27
[6]   长江上游亚高山暗针叶林土壤水分入渗特征研究 [J].
余新晓 ;
赵玉涛 ;
张志强 ;
程根伟 .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01) :15-19
[7]   贡嘎山暗针叶林生态系统林冠截留特征研究 [J].
谢春华 ;
关文彬 ;
吴建安 ;
程根伟 ;
罗辑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2, (04) :68-71
[8]   贡嘎山森林生态系统根系固土力学机制研究 [J].
朱清科 ;
陈丽华 ;
张东升 ;
谢春华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2, (04) :64-67
[9]   长江上游亚高山峨眉冷杉林地被物层界面水分传输规律研究 [J].
赵玉涛 ;
余新晓 ;
张志强 ;
程根伟 .
水土保持学报, 2002, (03) :118-121
[10]   贡嘎山冷杉纯林地被物及土壤持水特性 [J].
程金花 ;
张洪江 ;
余新晓 ;
张东升 ;
赵玉涛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2, (03) :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