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6 条
川西高山和亚高山灌丛的地被物及土壤持水性能
被引:36
作者:
张远东
刘世荣
马姜明
机构: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来源: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灌丛;
苔藓;
枯落物;
土壤;
最大持水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川西高山和亚高山灌丛是局域生境条件下相对稳定的群落,其主要分布于林线以上和干旱阳坡等环境较为恶劣的地段,生态水文效应尤为重要。以往对于该区域灌丛的研究,多集中于类型、生物量等方面,生态水文效应方面的研究基本上属于空白。通过对苔藓、枯落物和土壤的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分析了川西高山和亚高山3种主要灌丛在不同海拔梯度的地被物及土壤持水性能,其有利于加深对长江上游高山和亚高山区灌丛水文效应的认识。研究表明:(1)3种类型中,杜鹃灌丛持水性能最强,其苔藓、枯落物和土壤0~40cm最大持水量在各海拔梯度平均为46.73、139.98 t/hm2和2216.92t/hm2;高山栎灌丛各海拔梯度平均为1.647、2.08 t/hm2和2114.88 t/hm2;子栎灌丛没有苔藓,枯落物和土壤0~40cm最大持水量在各海拔梯度平均为84.55 t/hm2和2062.83 t/hm2。(2)杜鹃灌丛苔藓蓄积量及最大持水量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高山栎灌丛苔藓蓄积量及最大持水量先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在3400m处达到最大,之后又降低。杜鹃灌丛苔藓最大持水率远高于高山栎灌丛。杜鹃灌丛和高山栎灌丛枯落物蓄积量及最大持水量均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子栎灌丛则随海拔升高而升高。(3)3种灌丛在不同海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均显著增大,最大持水量显著下降,但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仅在部分类型显著下降。土壤0~40cm最大持水量只有杜鹃灌丛随海拔升高而显著降低,其他两种不同海拔间差异不显著。
引用
收藏
页码:2775 / 2782
页数:8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