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亚高山针阔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生产力随海拔梯度的变化

被引:22
作者
刘彦春
张远东
刘世荣
张笑鹤
机构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地上生物量; 海拔梯度; 亚高山; 次生林; 自然恢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川西亚高山针阔混交林是该地区云冷杉暗针叶林大规模采伐后自然恢复形成的主要次生林类型之一,是由采伐迹地向顶极暗针叶林演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采用样地调查与异速生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川西亚高山林区4个海拔梯度(A:2900—3050m;B:3150—3300m;C:3300—3450m;D:3450—3550m)40a生针阔混交林的生物量与生产力变化。结果表明,林分乔木层生物量、生产力随海拔上升而不断下降,分别由A梯度的157.07t/hm2、3.43t·hm-·2a-1下降到D梯度的54.65t/hm2、1.36t·hm-·2a-1,气温的海拔间差异以及林分密度的递减是影响林分生物量、生产力变化的主要原因;阔叶类树种单株平均生物量、生产力随海拔升高而显著下降,由A梯度的200.55kg、4.96kg/a下降到D梯度的47.86kg、1.19kg/a;而针叶类树种单株平均生物量、生产力则逐渐上升,由A梯度的51.57kg、1.28kg/a上升到D梯度的73.88kg、1.84kg/a,但未达显著水平,阔、针叶类树种生物量、生产力变化分异是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和林分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相关分析显示,该地区阔叶类树种对海拔梯度的响应比针叶树种更为敏感和显著。
引用
收藏
页码:5810 / 5820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21]   川西采伐迹地早期植被生物量与生产力动态初步研究 [J].
宿以明 ;
王金锡 ;
史立新 ;
侯广维 ;
刘兴良 .
四川林业科技, 1999, (04) :14-21
[22]   中国云冷杉林生物生产力格局及其数学模型 [J].
李文华 ;
罗天祥 .
生态学报, 1997, (05) :61-68
[23]   山杨天然次生林叶、枝、根产量测定的经验公式及其分析 [J].
朱兴武 ;
肖瑜 ;
田联会 .
青海农林科技, 1988, (01) :35-38
[24]   云杉天然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 [J].
江洪 ;
朱家骏 .
四川林业科技, 1986, (02) :5-13
[25]   四川西部高山林区桦木更新特性的初步研究 [J].
周德彰 ;
杨玉坡 .
林业科学, 1980, (02) :154-156
[26]   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的群落特点及其分类原则 [J].
蒋有绪 .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1963, 1(Z1) (Z1) :42-50
[27]   川西米亚罗、马尔康高山林区生境类型的初步研究 [J].
蒋有绪 .
林业科学, 1963, (04) :32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