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海海气界面热通量的反演

被引:14
作者
陈锦年
伍玉梅
何宜军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关键词
卫星遥感资料; 中国近海; 感热和潜热通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2.6 [海洋与大气的相互关系];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应用卫星SSM/I(Special Sensor Microwave/Imager)和AVHRR(Advanced Very HighResolution Radiometer)遥感资料,使用先进的海气通量计算方法(COARE3.0),计算了中国近海海气界面的感热和潜热通量.计算结果与南海西沙(2002年5月)和文昌(2000年10~11月)实测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应用遥感资料获得的海气界面热通量与实测结果非常一致.遥感获得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与西沙实测结果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9和29.9 W/m2,与文昌实测结果的均方根误差:2000年10月分别为4.42和43.05 W/m2,2000年11月分别为4.19和40.8 W/m2.与GSSTF2的结果相比,其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基本一致.根据中国近海遥感资料(1988~2000年)的感热通量的分析,其均方根误差在10.1~12.4 W/m2之间,多年平均均方根误差为11.7 W/m2.潜热通量的均方根误差在34.8~49.7 W/m2之间,多年平均均方根误差为43.2 W/m2.由此可以说明,利用遥感获得的热通量可以用来进行中国近海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以及作为我国气候预测研究的重要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26 / 3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海-气界面热交换特征 [J].
蒋国荣 ;
何金海 ;
王东晓 ;
张韧 ;
阎俊岳 ;
姚华栋 .
气象学报, 2004, (02) :189-199
[2]   太平洋海域海气热通量地理分布和时间变化的研究 [J].
钱粉兰 ;
周明煜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1, (01) :21-28
[3]   2000年南海季风爆发前后西沙海域海-气热量交换特征 [J].
闫俊岳 ;
姚华栋 ;
李江龙 ;
唐志毅 ;
沙文钰 ;
蒋国荣 ;
李训强 ;
肖义国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3, (04) :18-28
[4]   1998年南海季风试验期间海-气通量的估算 [J].
姚华栋 ;
任雪娟 ;
马开玉 ;
不详 .
应用气象学报 , 2003, (01) :87-92
[5]   南沙海域大气湍流通量输送特征分析 [J].
马耀明 ;
王介民 ;
张庆荣 ;
麦波强 .
高原气象, 1997, (01) :46-52
[6]   冬春南海海气热量交换对长江中下游汛期降水的影响 [J].
陈锦年 .
海洋湖沼通报, 1984, (02) :15-21
[7]   西太平洋热带海域动量、感热和潜热等湍流通量的观测研究 [J].
曲绍厚 .
气象学报, 1988, (04) :452-460
[8]   地表通量的计算问题 [J].
丁一汇 .
应用气象学报, 1997, (S1) :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