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青龙山超高压变质榴辉岩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流体演化

被引:18
作者
翟伟
孙晓明
徐莉
张泽明
梁金龙
梁业恒
沈昆
机构
[1]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3] 山东省地质科学实验研究院 广州
[4] 广州
[5] 北京
[6] 济南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关键词
青龙山; 超高压变质作用; 榴辉岩; 流体包裹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34 [区域变质作用及岩石];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根据青龙山超高压变质榴辉岩中流体包裹体的化学成分、矿物中的分布特征将岩石中的流体包裹体分为五类,即富N2包裹体、高盐度(22.4-略大于23.2wt%NaCl)的NaCl+CaCl2+H2O体系流体包裹体、中高盐度(12.6-16.0wt%NaCl)的含Mg2+或Fe2+的NaCl+H2O体系流体包裹体、中等盐度(6.4-10.5wt%NaCl)水溶液包裹体和低盐度(3.3-0.2wt%NaCl)的水溶液包裹体。富N2包裹体形成于超高压变质峰期阶段,高盐度的流体包裹体形成于超高压变质岩折返早期固体出溶体出溶阶段,中高盐度的流体包裹体形成于高压变质重结晶作用阶段,中等盐度的流体包裹体形成于角闪岩相变质重结晶作用阶段,低盐度的流体包裹体形成于折返晚期的绿片岩退变质作用阶段。超高压变质峰期阶段和折返早期的高盐度流体和中高盐度的流体主要来自继承原岩中的流体(如含NH4+矿物分解或片麻岩原岩中的有机质分解,名义上无水矿物中羧基水的出溶),晚期角闪岩相退变质阶段的中等盐度的流体除名义上无水矿物中羟基水的出溶外还有外来流体的加入,绿片岩相退变质作用阶段的流体主要为外来流体。
引用
收藏
页码:482 / 48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 [11] 流体包裹体[M]. 科学出版社 , 卢焕章等著, 2004
  • [12] An oxygen isotope study of quartz veins within eclogites from the Dabie terrane[J] . Yiliang Li,Yongfei Zheng,Bin Fu.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 . 2001 (7)
  • [13] Fluid history of UHP metamorphism in Dabie Shan, China: a fluid inclusion and oxygen isotope study on the coesite-bearing eclogite from Bixiling[J] . Yilin Xiao,Jochen Hoefs,Alfons M. van den Kerkhof,Jens Fiebig,Yongfei Zheng.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 2000 (1)
  • [14] Nitrogen-bearing, aqueous fluid inclusions in some eclogites from the Western Gneiss Region of the Norwegian Caledonides[J] . T. Andersen,E. A. J. Burke,H. Austrheim.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 1989 (2)
  • [15]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白片岩中的流体包裹体
    范宏瑞
    刘景波
    郭敬辉
    叶凯
    从柏林
    [J]. 科学通报, 2002, (08) : 623 - 627
  • [16] 榴辉岩石榴石中的水分子团:超高压变质过程中流体的证据
    苏文
    游振东
    钟增球
    陈代章
    郭立鹤
    [J]. 岩石学报, 2001, (04) : 643 - 647
  • [17] 大陆深俯冲带中的水:来自大别山超高压榴辉岩的证据[J]. 章军锋,金振民,H. W. GreenⅡ,金淑燕.科学通报. 2000(17)
  • [18] 大别山双河和碧溪岭超高压变质岩流体包裹体研究
    傅斌
    肖益林
    J L R Touret
    A M Van den Kerkhof
    JHoefs
    郑永飞
    [J]. 岩石学报, 2000, (01) : 119 - 126
  • [19] 安徽双河含柯石英硬玉石英岩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
    韩郁菁
    张泽明
    刘嵘
    [J]. 地球科学, 1997, (03) : 100 - 104
  • [20] 大别-苏鲁榴辉岩带的岩石学、变质作用过程及成因研究
    张泽明
    游振东
    韩郁菁
    桑隆康
    [J]. 地质学报, 1995, (04) : 306 - 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