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大亚湾甲藻孢囊及其与锥状斯氏藻赤潮的关系

被引:20
作者
肖咏之
王朝晖
陈菊芳
吕颂辉
齐雨藻
不详
机构
[1] 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2] 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广州
[3] 广州
关键词
孢囊; 锥状斯氏藻; 沉积物捕捉器; 大亚湾; 南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72 [环境微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1999年 12月至 2 0 0 1年 1月 ,在大亚湾澳头海域用沉积物捕捉器 (Sedimenttrap)及TFO重力采泥器对甲藻孢囊进行每月一次的周年监测 ,并同时研究了浮游植物的季节变化。结果显示 ,晚秋孢囊形成率最高 (3 4 8× 10 5cysts/m2 ·d) ,冬季形成率较低 ,年平均为 1 2 8× 10 5cysts/m2 ·d。锥状斯氏藻 (Scrippsiellatrochoidea)是大亚湾沉积物孢囊中的绝对优势种 ,除个别季节外 ,其形成率一般占孢囊总形成率的 5 0 %以上。 2 0 0 0年 8月至 9月 ,该海域发生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锥状斯氏藻赤潮 ,最高细胞密度达 4 0 6× 10 4cells/mL。赤潮中后期 ,锥状斯氏藻孢囊包括暂时性孢囊和休眠孢囊大量形成 ,孢囊的形成减少了水体中营养细胞数量 ,是赤潮消退原因之一。
引用
收藏
页码:372 / 37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大亚湾裸甲藻种群的季节变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J].
王朝晖 ;
陈菊芳 ;
徐宁 ;
齐雨藻 .
生态学报, 2001, (11) :1825-1832
[2]   Sexuality and cyst formation of the spring-bloom dinoflagellate Scrippsiella hangoei in the coastal northern Baltic Sea [J].
Kremp, A ;
Heiskanen, AS .
MARINE BIOLOGY, 1999, 134 (04) :771-777
[3]   我国赤潮新记录种——Peridinium quinquecorne Abe的研究 [J].
陈菊芳 ;
齐雨藻 ;
肖咏之 ;
徐宁 ;
李锦蓉 .
海洋环境科学, 2000, (03)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