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28
作者
王军
韩春
祝淑钗
高超
李晓宁
机构
[1]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放疗科
关键词
食管癌; 淋巴结转移; 外科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35.1 [食管肿瘤];
学科分类号
100214 ;
摘要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行根治性手术切除、胸腹二野淋巴结清扫术的229例胸段食管癌进行研究,手术共清扫淋巴结2458枚。分析食管癌不同病变部位淋巴结转移度分布情况以及肿瘤浸润深度、病变长度、大体病理形态、肿瘤分化程度等因素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结果:1)102例食管癌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为44.5%(102/229)。258枚淋巴结发生转移,淋巴结转移度为10.5%(258/2458)。2)胸上段食管癌上纵隔、中纵隔、下纵隔和腹腔淋巴结转移度分别为19.0%、6.7%、9.8%和14.2%;胸中段食管癌分别为26.1%、7.4%、11.8%和11.9%;胸下段食管癌分别为0、1.6%、5.3%和10.0%。3)Tis期无淋巴结转移。T1、T2、T3、T4期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8.6%、42.9%、48.3%和31.3%;淋巴结转移度分别为7.9%、10.8%、10.7%和10.8%;T1~T4期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χ2=2.733,P=0.435和χ2=0.686,P=0.876)。4)病变长度≤3cm组、3~5cm组和>5cm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5.2%、43.4%和46.2%,淋巴结转移度分别为9.1%、11.6%和11.7%,组间比较差异均不显著(χ2=0.094,P=0.954和χ2=3.933,P=0.140)。5)髓质型、溃疡型、蕈伞型和缩窄型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度分别为14.0%、9.6%、4.3%和18.3%(χ2=19.292,P=0.000),蕈伞型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度较低。6)鳞癌、低分化鳞癌淋巴结转移率为42.5%和75.0%(χ2=4.852,P=0.028);淋巴结转移度为9.5%和18.6%(χ2=11.323,P=0.001)。低分化者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结论: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涉及部位多,播散广泛,且食管癌病变早期即可发生癌转移。大体病理形态及肿瘤分化程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90 / 93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研究 [J].
刘巍 ;
陈勇 ;
郝希山 .
中国肿瘤临床, 2008, (21) :1253-1256+1260
[2]   1146例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 [J].
张合林 ;
何明 ;
孟宪利 ;
白世祥 ;
平育敏 ;
杜喜群 .
中国肿瘤临床, 2007, (11) :650-652+660
[3]   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特点的研究 [J].
李进东 ;
王文光 ;
许金良 ;
高宗人 ;
邵令方 .
中华医学杂志, 2006, (45) :3197-3200
[4]   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强度和淋巴结清扫手术方式分析 [J].
卢珠明 ;
张华 ;
王铭辉 ;
崔东海 ;
杨艳旗 ;
黄洪铮 .
癌症, 2006, (05) :604-608
[5]   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156例临床分析 [J].
袁运长 ;
喻风雷 ;
尹邦良 ;
胡建国 ;
刘锋 .
中国综合临床, 2005, (10) :908-909
[6]   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探讨 [J].
冯庆来 ;
尚淑艳 ;
赵锡江 .
中国肿瘤临床, 2005, (12) :706-708
[7]   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合理廓清范围的探讨 [J].
王旭广 ;
毛志福 ;
师晓天 ;
陈哲 ;
程邦昌 ;
郝安林 ;
梅平 .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05, (02) :136-138
[8]   217例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及其对预后影响的分析 [J].
安丰山 ;
黄金球 ;
陈少湖 .
癌症, 2003, (09) :974-977
[9]   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特点及临床意义 [J].
王永岗 ;
汪良骏 ;
张德超 ;
张汝刚 ;
张大为 ;
孟平均 .
中华肿瘤杂志, 2000, (03) :65-67
[10]  
Early Esophageal Cancer: Pattern of Lymphatic Spread and Prognostic Factors for Long-Term Survival After Surgical Resection[J] . Hubert J. Stein,Marcus Feith,Bjorn L. D. M. Bruecher,Jorg Naehrig,Mario Sarbia,J Rudiger Siewert.Annals of Surgery . 2005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