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运移特征及对成藏的作用

被引:7
作者
付广
于丹
孟庆芬
机构
[1] 大庆石油学院
关键词
西斜坡区; 萨二、三油层; 油气运移; 方向; 时期;
D O 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05.04.013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油源对比,得知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主要来自齐家一古龙凹陷的青山口组和嫩一段。油气运移存在五个主要方向,第一个为古龙凹陷生成的油气经平洋至江桥的运移方向;第二个为古龙凹陷生成的油气经他拉红、白音诺勒至阿拉新的运移方向;第三个为齐家凹陷生成的油气经泰康隆起带的北部至富拉尔基的运移方向;第四个为齐家凹陷生成的油气经泰康至阿拉新的运移方向;第五个为阿拉新至富拉尔基的再运移方向。砂体是油气侧向运移的主要通道,断层起转向、汇聚和沟通作用。油气主要有两期运移,第一期为嫩江组沉积末期,第二期为明水组沉积末期-老第三纪初期。油气运移方向是控制西斜坡区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要因素,只有位于油气运移方向上的那些圈闭聚集油气才是有效的;也是今后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
引用
收藏
页码:39 / 42+84 +84-8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油气运移方向研究 [J].
王圣柱 ;
金强 ;
王强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4, (06) :19-21+82
[2]   流体历史分析法在油气成藏机理研究中的应用——以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欧利坨子地区为例 [J].
姜建群 ;
孟卫工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3, (05) :16-18+6
[3]   油藏成藏年代学分析 [J].
辛仁臣 ;
田春志 ;
窦同君 .
地学前缘, 2000, (03) :48-54
[4]   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研究 [J].
王莉娟 .
地质论评, 1998, (05) :496-501
[5]   砂岩储层中自生伊利石定年分析油气藏形成期 [J].
王飞宇 ;
郝石生 ;
雷加锦 .
石油学报, 1998, (02) :51-54+6
[6]   利用自生伊利石K-Ar定年分析烃类进入储集层的时间 [J].
王飞宇 ;
何萍 ;
张水昌 ;
赵孟军 ;
雷加锦 .
地质论评, 1997, (05) :540-546
[7]   包裹体研究──盆地流体追踪的有力工具 [J].
刘德汉 .
地学前缘, 1995, (04) :149-154
[8]  
石油地质学[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张厚福等编,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