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夏季近地面臭氧浓度及其相关气象因子的分析和预报

被引:138
作者
谈建国 [1 ]
陆国良 [2 ]
耿福海 [1 ]
甄新蓉 [1 ]
机构
[1] 上海市城市环境气象中心
[2] 上海市气象局大气化学实验室
关键词
臭氧浓度; 气象因子; 变化特征; 臭氧预报;
D O I
10.16032/j.issn.1004-4965.2007.05.014
中图分类号
X515 [光化学烟雾];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了揭示城市近地面臭氧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气象因素,尝试进行近地面臭氧浓度预报。通过对2005年夏季(6~9月上旬)上海徐家汇地区近地面臭氧的观测与分析,建立了用于夏季臭氧浓度预报和高浓度臭氧污染事件预警的一种简便、实用的统计回归方法。结果表明:天气条件对臭氧形成具有明显的作用,臭氧浓度晴天最大、多云天次之、阴雨天最小;臭氧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12:00~14:00之间为最大值,凌晨3:00~5:00之间有一很小的次峰,5:00~6:00之间为最小值。产生高浓度臭氧污染是多项因子的综合结果,一般在高压系统的影响下,晴天少云,紫外辐射较强,相对湿度较低,气温较高,地面和高空吹偏北风,且风速较小的情形时容易产生高浓度臭氧污染。引进高浓度臭氧潜势指数和风向影响指数两个指标,并综合考虑多种气象要素,通过逐步回归建立的臭氧浓度预报方程,对逐日最大臭氧浓度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和可预报性。
引用
收藏
页码:515 / 52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广州空气污染指数特征及其与地面气压型的关系 [J].
周亚军 ;
熊亚丽 ;
肖伟军 ;
温晶 .
热带气象学报, 2005, (01) :93-99
[2]   CAPPS多箱模式中光化学模式的嵌套与城市大气臭氧数值预报 [J].
张恺 ;
徐大海 ;
朱蓉 ;
陈军明 .
应用气象学报, 2005, (01) :1-12
[3]   中国低纬度地区大气臭氧总量的变化特征 [J].
张秀年 ;
常有礼 ;
陈辉 ;
郭世昌 ;
孙正友 .
热带气象学报, 2004, (03) :321-327
[4]   北京气象塔夏季大气臭氧观测研究 [J].
李昕 ;
安俊琳 ;
王跃思 ;
陈万隆 ;
胡非 ;
陈辉 ;
石立庆 .
中国环境科学, 2003, (04) :18-22
[5]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对空气中O3浓度进行预测 [J].
万显烈 ;
杨凤林 ;
王慧卿 .
中国环境科学, 2003, (01) :111-113
[6]   当前对流层臭氧数值模式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J].
王勤耕 ;
韩志伟 ;
雷孝恩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2, (01) :42-48
[7]   近地面O变化化学反应机理的数值研究 [J].
杨昕 ;
李兴生 ;
不详 .
大气科学 , 1999, (04) :427-438
[8]   龙凤山大气近地层O3浓度变化及与其它因素的关系 [J].
徐晓斌 ;
丁国安 ;
李兴生 ;
向荣彪 .
气象学报, 1998, (05) :49-50+52-61
[9]   中国城市光化学烟雾污染研究 [J].
张远航 ;
邵可声 ;
唐孝炎 ;
李金龙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Z1) :260-268
[10]   近地面臭氧污染过程和相关气象因子的分析 [J].
朱毓秀 ;
徐家骝 .
环境科学研究, 1994, (06) :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