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武汉地区构造演化与岩溶发育史

被引:34
作者
罗小杰
机构
[1]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关键词
构造演化; 岩溶作用; 岩溶发育史; 凹陷; 碳酸盐岩条带; 侵蚀基准面;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为了更全面地揭示岩溶发育特点,运用历史比较法,研究了武汉地区构造演化和岩溶发育史。古生代—中生代早期,武汉及周边地区地壳运动以整体升降为特点,各时代地层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早期发生的两次大的海进—海退作用分别形成了石炭—二叠系和下三叠统两套碳酸盐岩系,为武汉地区岩溶发育提供了物质条件。中三叠世期末的印支运动产生的强大的NNE—SSW向挤压应力,形成NWW—SEE走向的线状褶皱,控制了碳酸盐岩的平面分布格局。晚三叠世—侏罗纪,武汉以西及北部等地隆起,东部及东南部的梁子湖地区在襄樊—广济等断裂的控制下逐步开始凹陷。这一时期内,地表、地下水总体向东部梁子湖凹陷汇集,控制了武汉地区第一期地下岩溶的发育。白垩—古近纪,武汉及周边地区地壳活动表现为差异性沉降,接受沉积,岩溶作用停止。新近纪—早更新世,武汉以西的潜江凹陷继续发展,而武汉地区则总体隆升。该时期内古地势东高西低,地表、地下水由东向西流动,第二期地下岩溶也自东向西发育。中、晚更新世时期,武汉及周边地区总体下沉,广泛形成厚10~30m不等的老粘性土层覆盖于前二期岩溶之上。由于相对不透水层的阻隔,这一时期内岩溶作用基本停止发生。全新世时期,地表水的侵蚀作用部分地破坏了老粘土盖层的连续性。由于碳酸盐岩分布于现长江水体以下10~20m,侵蚀基准面远高于碳酸盐岩的分布高程,地下水活动很弱,岩溶作用很弱或未发生。
引用
收藏
页码:195 / 20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浅析武汉地区岩溶地陷及岩土工程勘察中的预防措施 [J].
于政伟 ;
冉俊 ;
张友安 .
科技创新导报, 2010, (31) :114-114
[2]   武汉岩溶地区工程地质勘察与评价实例 [J].
侯国伦 .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0, 24 (04) :390-393
[3]   武汉市汉南区长江干堤内地面塌陷成因分析与处置措施探讨 [J].
罗小杰 ;
罗世杰 .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09, 23(S2) (S2) :75-79
[4]   武汉市岩溶分布与发育规律 [J].
官善友 ;
蒙核量 ;
周淼 .
城市勘测, 2008, (04) :145-149
[5]   武汉(湖北)地区岩溶地面塌陷 [J].
范士凯 .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06, (S1) :608-616
[6]   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诱发因素分析 [J].
郑先昌 ;
卫中营 .
城市勘测, 2004, (01) :15-19+22
[7]   北京西山地区岩溶发育史及岩溶环境变迁 [J].
翁金桃,章程,蒋忠诚,谢运球 ;
郑治芗 .
中国岩溶, 1995, (01) :41-48
[8]   陆家街地区岩溶塌陷形成机制及预测评价 [J].
吴永华,谢春波,朱洵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1994, (S1) :118-123
[9]   武汉市区岩溶地面塌陷成因机理与预测研究 [J].
贾淑霞,马霄汉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1994, (S1) :103-108
[10]   武汉地区岩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J].
扬真三 .
土工基础, 1990, (02) :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