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艾滋病流行现状、流行因素及其防治对策

被引:45
作者
宋琴
袁家麟
机构
[1] 上海市卢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结核病防治科
关键词
艾滋病; 流行现状; 防治策略;
D O I
10.13329/j.cnki.zyyjk.2012.23.048
中图分类号
R512.91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
学科分类号
100401 ;
摘要
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已成为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艾滋病在我国经历输入散发期、局部流行期和广泛流行期,性传播已成为我国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静脉注射吸毒、不安全性行为、人口频繁流动、艾滋病防治知识缺乏、歧视是我国艾滋病流行的主要因素。我国政府对艾滋病高度重视,形成多部门共同防治艾滋病的防治局面。此外,通过在全国开展疫情监测和评估,我国已基本掌握艾滋病流行趋势,为政府艾滋病防治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2974 / 2976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大连市金州区不同人群艾滋病知晓率调查研究 [J].
阎立芹 ;
王健 ;
岳玉姝 .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1, 5 (09) :527-528
[2]   济南市MSM和暗娼人群AIDS相关知识和危险行为调查 [J].
张昌庆 ;
阮师漫 ;
石志林 ;
杨慧 ;
朱艳文 ;
贾卓 ;
王美花 ;
张明玉 .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8, (01) :55-57
[3]   某市1000例男男性接触人群HIV感染高危行为及感染现状调查 [J].
杨旭 ;
易东 ;
丁贤彬 .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8, (03) :260-262
[4]   连云港市28例艾滋病流行特征分析及防治策略 [J].
徐大叶 ;
周克捷 ;
张学军 ;
孙芹 .
职业与健康, 2007, (18) :1627-1628
[5]   河南省艾滋病监测机制及监测结果分析 [J].
刘学周 ;
刘国华 ;
李自钊 .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6, (11) :692-694
[6]   中国艾滋病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综述 [J].
赵艳花 ;
郑建中 .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06, (02) :122-124
[7]   云南省2004年艾滋病流行分析 [J].
陆林 ;
贾曼红 ;
陆继云 ;
罗红兵 ;
张小波 ;
马艳玲 ;
付丽茹 ;
梅静远 ;
张强 .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5, (03) :172-174+164
[8]   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问题及预防干预 [J].
林丹华 ;
方晓义 ;
李晓铭 ;
徐洁 ;
刘惠 .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5, (02) :158-160
[9]   艾滋病防治的政策研究 [J].
杨帆 ;
祝晓莲 ;
王维 .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 2004, (03) :11-16
[10]   深圳市114例男性同性恋者高危行为调查 [J].
陶晓燕 ;
蔡文德 ;
蔡于茂 ;
魏安业 ;
黄广文 ;
宋丹 .
现代预防医学, 2004, (02) :24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