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灰霾特征分析

被引:20
作者
郑秋萍 [1 ,2 ]
刘红年 [1 ]
唐丽娟 [3 ]
朱焱 [3 ]
朱莲芳 [3 ]
蒋维楣 [1 ]
机构
[1]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2] 福建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3] 苏州市气象局
关键词
灰霾; 能见度; 污染物;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831 [大气监测];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利用苏州市2009年6月—2010年5月逐时的能见度、相对湿度、污染物(PM10、PM2.5、黑碳)浓度和散射系数等资料进行灰霾的判识与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苏州市灰霾日占全年天数的46.6%,雨日和"蓝天"分别占33.2%和21.9%。在苏州所有灰霾日中以轻微灰霾为主,占灰霾日总数的70.6%,发生中度和重度灰霾的频率较小。灰霾出现频率的日变化规律表明白天出现灰霾的频率比夜间低,在5—8时灰霾出现的频率达到峰值,14—16时灰霾出现的频率最低。灰霾日的污染物浓度远大于非灰霾日,随着灰霾等级增大,黑碳浓度明显增大;除重度灰霾外,PM10和PM2.5浓度也明显增大;散射系数增大。
引用
收藏
页码:83 / 8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城市灰霾数值预报模式的建立与应用 [J].
刘红年 ;
胡荣章 ;
张美根 .
环境科学研究, 2009, 22 (06) :631-636
[2]   南京地区大气灰霾的数值模拟 [J].
胡荣章 ;
刘红年 ;
张美根 ;
蒋维楣 ;
张予燕 .
环境科学学报, 2009, 29 (04) :808-814
[3]   大城市区域霾与雾的区别和灰霾天气预警信号发布 [J].
吴兑 .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8, (09) :1-7
[4]   南京地区霾天气特征分析 [J].
童尧青 ;
银燕 ;
钱凌 ;
安俊琳 .
中国环境科学, 2007, (05) :584-588
[5]   细粒子污染形成灰霾天气导致广州地区能见度下降 [J].
吴兑 ;
邓雪娇 ;
毕雪岩 ;
李菲 ;
谭浩波 ;
廖国莲 .
热带气象学报, 2007, (01) :1-6
[6]   珠江三角洲大气灰霾导致能见度下降问题研究 [J].
吴兑 ;
毕雪岩 ;
邓雪娇 ;
李菲 ;
谭浩波 ;
廖国莲 ;
黄健 .
气象学报, 2006, (04) :510-517+538
[7]   北京市大气细粒子质量浓度与能见度定量关系初探 [J].
王京丽 ;
刘旭林 .
气象学报, 2006, (02) :221-228
[8]   北京市能见度下降与颗粒物污染的关系 [J].
宋宇 ;
唐孝炎 ;
方晨 ;
张远航 ;
胡敏 ;
曾立民 ;
李成才 ;
毛节泰 ;
MICHAEL BERGIN .
环境科学学报, 2003, (04) :468-471
[9]  
Haze trends over the capital cities of 31 provinces in China, 1981–2005[J] . Huizheng Che,Xiaoye Zhang,Yang Li,Zijiang Zhou,John J. Qu,Xianjun Hao.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 2009 (3)
[10]  
An extremely low visibility event over the Guangzhou region: A case study[J] . Dui Wu,Xuexi Tie,Chengcai Li,Zhuming Ying,Alexis Kai-Hon Lau,Jian Huang,Xuejiao Deng,Xueyan Bi.Atmospheric Environment . 2005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