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捕捞能力的计量与分析

被引:12
作者
郑奕 [1 ]
方水美 [2 ]
周应祺 [3 ]
项亦子 [1 ]
机构
[1] 上海海洋大学信息学院
[2]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
[3]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关键词
数据包络分析法; 捕捞能力; 近海捕捞; 远洋渔业;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97 [水产捕捞];
学科分类号
090802 ;
摘要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以渔船数、总吨位、总功率和专业劳动力为投入指标。以年捕捞产量为产出指标,对我国1994至2005年的近海捕捞与远洋渔业的捕捞能力与能力利用度进行了系统的计量,并以此为依据对我国渔业管理的政策绩效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近年来近海捕捞的渔船数和捕捞劳力的过剩率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渔船总吨位与总功率的过剩率却还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说明目前我国近海增加捕捞能力的主要手段依然是提高渔船的总功率与总吨位,需要在今后的渔业管理中引起重视。通过近海与远洋渔业的比较研究发现,我国近海捕捞能力的实际过剩率已超过了50%,捕捞能力的利用水平不高且提高程度有限;而远洋渔业的能力利用度则尚有较大的提高空间。研究同时显示:我国近海捕捞能力利用度与远洋捕捞能力利用度两条曲线在每次远离后都有互相靠拢的趋势。表明我国远洋捕捞的能力利用度提高后,会吸引近海渔业的部分捕捞能力转入远洋渔业,在降低远洋渔业能力利用度的同时,减轻了近海渔业资源的捕捞压力,也使近海捕捞的能力利用度得以提高;反之,当远洋渔业的能力利用度相对近海渔业较低时,就会有一部分远洋渔业的捕捞能力转入近海捕捞,加大了近海的捕捞强度,使近海捕捞的能力利用度下降。所以,积极提高并保持远洋渔业的能力利用度,对缩减近海捕捞规模有较直接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885 / 89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中国渔业统计汇编[M]. 海洋出版社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渔业局编, 1996
[2]   温州市张网捕捞能力的分析 [J].
冯春雷 ;
黄洪亮 ;
陈雪忠 .
海洋渔业, 2006, (01) :60-65
[3]   福建省刺网作业捕捞能力的比较分析 [J].
方水美 ;
张壮丽 ;
叶孙忠 ;
张澄茂 ;
郑奕 .
海洋水产研究, 2005, (03) :27-34
[4]  
数据包络分析[M]. 科学出版社 , 魏权龄著, 2004
[5]  
Physical versusharvest-based measures of capacity:the case of theUnited Kingdom vessel capacity unit system. Sean P,Louisa C,Simon M.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 2001
[6]  
An analysisof fishing capacity in the 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Ocean tuna fishery and management implications. Christopher R,Dale S,Yongil J,et al. Maritime Policy and Management . 2003
[7]  
评价相对有效性的DEA方法[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魏权龄著, 1988
[8]   福建省灯光围网作业的捕捞能力 [J].
苏新红 ;
方水美 ;
郑奕 ;
庄进顺 .
水产学报, 2004, (03) :303-310
[9]  
Recent Developments in Frontier Modeling and Efficiency Measurement. Coelli T J. 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e Economics . 1995
[10]   峰值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在中国远洋鱿钓渔业方面的应用与比较分析 [J].
郑奕 ;
周应祺 .
水产学报, 2002, (04) :337-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