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5 条
藏东雅鲁藏布江大拐弯蛇绿岩变基性岩类岩石地球化学再研究
被引:6
作者:
耿全如
[1
]
彭智敏
[1
]
张璋
[1
,2
]
机构:
[1] 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
来源:
关键词: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
雅鲁藏布江带;
SSZ型蛇绿岩;
OIB和IAT;
洋岛和洋内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24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1:25万区域地质填图和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再次对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雅鲁藏布江蛇绿混杂带中变基性岩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进一步阐明了SSZ型蛇绿岩的成因。变基性岩类可分为具有玻安岩类、IAT和OIB特征的3类。玻安岩类为LREE呈略亏损—平坦型,稀土元素总量低,∑REE为7.56×10-6~20.89×10-6,富相容元素Cr、Ni和常量成分MgO、Al2O3,形成于弧前环境。IAT类为本带的主要类型,在蜘蛛图上有一定的Nb、Ta亏损,REE为大致平坦型,稀土元素总量低,∑REE为37.84×10-6~55.75×10-6。OIB类为LREE较富集型,稀土元素总量高,∑REE为102.09×10-6~240.95×10-6,与IAT和MORB相比,具较高的La、Nb、P、Ti含量,而相容元素Cr、Ni等含量较低。Sr、Nd、Pb同位素组成反映PREMA(或BSE)和EMI提供了源区,暗示未分异的原始地幔和下地壳参与形成了原始岩浆。推测新特提斯洋盆演化经历了较早的地幔柱、洋岛阶段,形成了MORB-OIB组合;较晚期为洋内弧阶段,形成了SSZ型蛇绿岩和IAT组合。
引用
收藏
页码:1781 / 1794
页数:14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