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水、旱稻DH系定位产量性状的QTL及其环境互作分析

被引:23
作者
穆平
张洪亮
姜德峰
刘立峰
李自超
不详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部作物基因组学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北京市作物遗传改良实验室
[2] 莱阳农学院农学系
[3]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部作物基因组学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北京市作物遗传改良实验室 北京莱阳农学院农学系
[4] 莱阳
[5] 北京
[6] 北京
关键词
水稻; 旱稻; 产量性状; QTL定位; 环境互作;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研究水、旱栽培条件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QTL表达的影响,以粳型陆稻IRAT109和粳型水稻越富杂交的116个株系的DH群体为材料,利用已构建的水稻分子连锁图(其中94个RFLP标记和71个SSR标记),在水田、旱田栽培条件下,定位了千粒重、结实率、有效穗数、穗粒数及单株产量等性状的QTL。结果表明,水田条件共检测到11个加性QTL和13对上位性QTL,旱田条件下检测到18个加性QTL和17对上位性QTL,其中控制千粒重的2个加性QTL和1对上位性QTL及控制有效穗数的1个加性QTL在水田、旱田条件下都检测到。检测到11个控制产量性状QTL区域存在一因多效或紧密连锁,其中3个区域也是控制根系性状QTL的热点区。发现8个加性QTL和8对上位性QTL对表型变异贡献率(以下简称贡献率)大于10%(其中4个加性QTL和5对上位性QTL为旱田条件下检测到),这些高贡献率QTL特别是旱田条件下的高贡献率QTL对旱稻产量性状分子育种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725 / 173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QTL mapping of the root traits and their correlation analysis with drought resis-tance using DH lines from paddy and upland rice cross[J]. MU Ping1, LI Zichao1, LI Chunping1, ZHANG Hongliang1, WU Changming2, LI Chen1 & WANG Xiangkun1 1. Key Lab of Crop Genomics and Genetic Improvement,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Key Lab of Crop Genetic Improvement,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94, China;2. Jil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Jilin 136100, China Correspondence should be addre
[2]   水稻粒型和粒重的QTL定位分析 [J].
林荔辉 ;
吴为人 .
分子植物育种, 2003, (03) :337-342
[3]   水稻汕优63重组自交系重要农艺性状的QTLs和互作分析 [J].
郭龙彪 ;
罗利军 ;
邢永忠 ;
徐才国 ;
王一平 ;
梅捍卫 ;
钟代彬 ;
应存山 ;
石春海 .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2, (04) :327-333
[4]   水旱栽培条件下水、陆稻品种产量和生理性状比较 [J].
凌祖铭 ;
李自超 ;
余荣 ;
穆平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2, (03) :13-18
[5]   水稻产量因子的遗传主效应及基因型和环境互作效应的QTL分析(英文) [J].
Mebrouk Benmoussa ;
朱军 ;
严菊强 ;
何慈信 ;
吴平 .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2, (02) :11-19
[6]   旱种水稻生育特性与产量形成的研究 [J].
杨建昌 ;
王志琴 ;
刘立军 ;
郎有忠 ;
朱庆森 .
作物学报, 2002, (01) :11-17
[7]   水稻单株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QTL剖析 [J].
徐建龙 ;
薛庆中 ;
罗利军 ;
黎志康 .
遗传学报, 2001, (08) :752-759
[8]   水稻穗部性状的QTL与环境互作分析 [J].
邢永忠 ;
徐才国 ;
华金平 ;
谈移芳 .
遗传学报, 2001, (05) :439-446
[9]   水稻产量性状遗传机理及分子标记辅助高产育种 [J].
庄杰云 ;
郑康乐 .
生物技术通报, 1998, (01) :2-10
[10]   水稻品种的抗旱性及其生理特性的研究 [J].
杨建昌,王志琴,朱庆森 ;
不详 .
中国农业科学 , 1995, (05) :6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