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7 条
基于因子和聚类分析的保护性耕作土壤质量评价研究
被引:35
作者:
吴玉红
[1
]
田霄鸿
[1
]
南雄雄
[1
]
池文博
[1
]
闫小丽
[2
]
朱瑞祥
[2
]
同延安
[1
]
机构:
[1] 不详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3] 不详
[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5] 不详
来源: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土壤质量;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8.2 [土壤肥力测定];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基于长期定位试验,选择12项反映土壤质量特性的定量因子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因子分析对不同耕作模式的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运用欧氏距离最短法对其进行聚类分析。12项理化及生物属性指标归纳为5个公因子:保肥供肥因子、有机质因子、容重因子、磷素因子、酶活性因子。因子得分的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模式的5个公因子优势差异明显。相比较而言传统耕作的土壤质量综合得分最低,说明在研究区保护性耕作模式条件下土壤在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方面都有所改善,土壤质量有所提高。土壤质量综合得分最高的前3种处理为隔年深松(NS2)、秸秆覆盖联合浅松、旋耕(SR2)、连年深松(NS3),说明深松、旋耕及秸秆还田与旋耕技术联合作业在改善土壤结构和培肥土壤方面优势更突出。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同一耕作措施的不同模式土壤质量差异较小,说明在本研究试验条件下,耕作措施是影响土壤质量的关键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223 / 228
页数:6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