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因子和聚类分析的保护性耕作土壤质量评价研究

被引:35
作者
吴玉红 [1 ]
田霄鸿 [1 ]
南雄雄 [1 ]
池文博 [1 ]
闫小丽 [2 ]
朱瑞祥 [2 ]
同延安 [1 ]
机构
[1] 不详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3] 不详
[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5] 不详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土壤质量;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8.2 [土壤肥力测定];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基于长期定位试验,选择12项反映土壤质量特性的定量因子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因子分析对不同耕作模式的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运用欧氏距离最短法对其进行聚类分析。12项理化及生物属性指标归纳为5个公因子:保肥供肥因子、有机质因子、容重因子、磷素因子、酶活性因子。因子得分的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模式的5个公因子优势差异明显。相比较而言传统耕作的土壤质量综合得分最低,说明在研究区保护性耕作模式条件下土壤在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方面都有所改善,土壤质量有所提高。土壤质量综合得分最高的前3种处理为隔年深松(NS2)、秸秆覆盖联合浅松、旋耕(SR2)、连年深松(NS3),说明深松、旋耕及秸秆还田与旋耕技术联合作业在改善土壤结构和培肥土壤方面优势更突出。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同一耕作措施的不同模式土壤质量差异较小,说明在本研究试验条件下,耕作措施是影响土壤质量的关键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223 / 22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保护性耕作适应性评价 [J].
孙利军 ;
张仁陟 ;
黄高宝 ;
蔡立群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08, (05) :1122-1126
[2]   中国土地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J].
黄勇 ;
杨忠芳 .
地质通报, 2008, (02) :207-211
[3]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及其时空变异 [J].
路鹏 ;
苏以荣 ;
牛铮 ;
吴金水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7, (04) :190-194
[4]   中国北方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深松效应与经济效益研究 [J].
何进 ;
李洪文 ;
高焕文 .
农业工程学报, 2006, (10) :62-67
[5]   主成分分析在杞县大蒜种植区土壤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J].
王恒旭 ;
胡永华 ;
王文成 ;
王志坤 ;
赵波 .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08) :297-301
[6]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旱地农田麦豆双序列轮作体系的水分动态及产量效应 [J].
黄高宝 ;
郭清毅 ;
张仁陟 ;
逄蕾 ;
Kwong Yin CHAN ;
于爱忠 .
生态学报, 2006, (04) :1176-1185
[7]   我国土壤质量及其评价研究的进展 [J].
刘世梁 ;
傅伯杰 ;
刘国华 ;
马克明 .
土壤通报, 2006, (01) :137-143
[8]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J].
杨建 ;
王云龙 ;
马明任 ;
张秀荣 .
杂粮作物, 2005, (06) :386-388
[9]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旱作农田土壤水分的影响 [J].
李玲玲 ;
黄高宝 ;
张仁陟 ;
晋小军 ;
Kwong Yin CHAN .
生态学报, 2005, (09) :2326-2332
[10]   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的异同和SPSS软件——兼与刘玉玫、卢纹岱等同志商榷 [J].
林海明 ;
张文霖 .
统计研究, 2005, (03) :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