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8 条
毛乌素沙地臭柏(Sabina vulgaris)和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群落的细根分布特征
被引:15
作者:
张国盛
[1
]
吴国玺
[1
]
王林和
[1
]
秦艳
[1
]
胡永宁
[1
]
张忠山
[2
]
机构:
[1] 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
[2] 毛乌素沙地开发整治研究中心
来源:
关键词:
臭柏;
油蒿;
细根分布;
根系消弱系数;
根长密度;
根面积指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用根钻法和细根分级的方法研究了毛乌素沙地臭柏群落、臭柏灌丛、油蒿群落的细根(D≤2 mm,D为根直径)垂直分布,并用渐近线方程Y=1-βd[Y为从地表到一定深度的根量百分比累积值(01),d表示土层深度(cm),β为根系削弱系数]描述根系分布与土壤深度的关系。对不同径级臭柏、油蒿细根的β值、根长密度及根面积指数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以15 cm为取样深度级,臭柏和油蒿群落活细根(D≤2 mm)的各月生物量平均值,在015 cm范围内最大,并且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臭柏群落、臭柏灌丛、油蒿群落细根生物量垂直分布的β值差异不显著(P>0.5),但相应层次上的月平均细根生物量,臭柏群落是油蒿群落的6.714.6倍(P<0.05),臭柏灌丛是油蒿群落的14.019.2倍(P<0.05)。D≤1 mm与1 mm<D≤2 mm的细根重量百分比与土壤深度都呈对数关系,但D≤1 mm的细根与土壤深度的相关程度更高。根长密度与根面积指数在各土层的分布有极大的相似性。在臭柏群落、臭柏灌丛、油蒿群落中,D≤2 mm的细根根长密度和根面积指数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月平均值中,D≤2 mm、D≤1 mm、1 mm<D≤2 mm的细根在090 cm的根面积指数总和的大小都是:臭柏灌丛>臭柏群落>油蒿群落。
引用
收藏
页码:18 / 27
页数:10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