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新民”的乡土遭遇——以历史及当代平民教育实践为例

被引:13
作者
潘家恩 [1 ]
温铁军 [2 ]
机构
[1] 香港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
[2]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关键词
平民教育; 乡村建设; 双向运动; 乡土知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40 [教育学];
学科分类号
040101 ; 120403 ;
摘要
本文以实践者的独特视角,通过历史与当代结合的平民教育的具体脉络分析,"跳出平民教育看平民教育"。作者借用"双向运动"的理论框架提出:假设平民教育实践者本来也是一种带着"启蒙—作新民"目标出发的"正向运动",那么,其在实践中不期然"遭遇"了来自"乡土"各种形式与表现的"自我保护";却没有在这种角力中自我简化为"双向运动"的任何一方,而是不断融合并理解来自"反向运动"的资源与立场,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调整"正向运动"的目标及局限,通过复杂的互动,探索出一种以"乡村建设"为脉络、不同于对立双方的"另类运动"。
引用
收藏
页码:67 / 87
页数:21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北京高师平民教育社述论 [J].
杨彩丹 .
教育学报, 2011, 7 (01) :113-121
[2]   五四时期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述论 [J].
刘晓云 .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9 (05) :8-11
[3]   “三农问题重中之重”与我国教育体制的适应性调整 [J].
温铁军 ;
邱建生 .
民族教育研究, 2010, 21 (01) :30-33
[4]   杜威来华与“五四”之后的教育界——以陶行知的杜威思想受容为中心 [J].
川尻文彦 .
社会科学研究, 2009, (06) :142-153
[5]   乡村建设与现代中国文明 [J].
吴飞 .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9, 7 (03) :65-75+189
[7]   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以能力建设和资产建立为核心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模式 [J].
张和清 ;
杨锡聪 ;
古学斌 .
社会学研究, 2008, (06) :174-193+246
[8]   重提“平民教育”的现实意义 [J].
宋恩荣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 (09) :5-7
[9]   平民教育的流变和当代发展 [J].
杨东平 .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8, (03) :8-13
[10]   “知识农村化,农村知识化”——翟城实验区的疑虑和希望 [J].
邱建生 .
开放时代, 2005, (06) :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