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对人工智能教育接受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50
作者
李世瑾
顾小清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人工智能教育; 接受度; 影响因素; UTAUT模型;
D O I
10.13927/j.cnki.yuan.20210708.001
中图分类号
G633.67 [计算机];
学科分类号
04 ; 0401 ;
摘要
作为教育改革的践行者,教师对人工智能教育的接受意愿和效能体验将影响其实践质量。然而,什么是教师接受人工智能教育的影响因素?国内学界尚未对此作出回应。鉴于此,以1072位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差异检验及事后多重比较等方法,分析中小学教师接受人工智能教育的影响因素以及调节效应。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教育接受度的影响因素依次为绩效期望>努力期望>促成条件>社会影响>感知风险,学历、教龄和学科等变量正向调节接受度水平,性别的调节效应并不显著。基于实证结果,提出未来人工智能教育的推进策略:完善保障体系,提升人工智能教育的期望效价;优化资源文化,丰富人工智能教育的促成条件;强化价值认同,扩大人工智能教育的社会影响;规避技术陷阱,彰显人工智能教育的育人之本。
引用
收藏
页码:66 / 7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教育领域中的人工智能:概念辨析、应用隐忧与解决途径 [J].
孟翀 ;
王以宁 .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21, (02) :62-69
[2]   中小学教师对智慧教育装备的接受度及其影响因素 [J].
周炫余 ;
唐丽蓉 ;
卢笑 ;
刘林 ;
陈圆圆 .
现代教育技术, 2021, 31 (03) :97-103
[3]   整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AI-TPACK):内涵、教学实践与未来议题 [J].
闫志明 ;
付加留 ;
朱友良 ;
段元美 .
远程教育杂志, 2020, 38 (05) :23-34
[4]   中小学教师机器人教育接受度影响因素研究 [J].
王钰彪 ;
万昆 ;
任友群 .
电化教育研究, 2019, 40 (06) :105-111
[5]   我国高校人工智能学院: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 [J].
方兵 ;
胡仁东 .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9, (03) :90-96
[6]   教师与人工智能技术关系的新释——基于技术现象学“人性结构”的视角 [J].
杨绪辉 ;
沈书生 .
电化教育研究, 2019, 40 (05) :12-17
[7]   “AI+教师”的协作路径发展分析 [J].
余胜泉 ;
王琦 .
电化教育研究, 2019, 40 (04) :14-22+29
[8]   人工智能教师的未来角色 [J].
余胜泉 .
开放教育研究, 2018, 24 (01) :16-28
[9]  
AMOS与研究方法[M]. 重庆大学出版社 , 荣泰生, 2010
[10]   Participant or spectator? Comprehending the willingness of faculty to use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 in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ra [J].
Wang, Shanyong ;
Yu, Haotian ;
Hu, Xianfeng ;
Li, Jun .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20, 51 (05) :1657-1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