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内涵、评估方法与热点领域(英文)

被引:11
作者
薛倩 [1 ,2 ]
宋伟 [1 ]
张镱锂 [1 ]
牟凤云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
[2] 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关键词
生态承载力; 内涵; 评估方法; 应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24 [人类、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近年来,全球城镇化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土地退化等生态环境日益严重,促使人们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生态承载力成为了评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与研究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工具。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和概括了生态承载力的内涵、主要评估方法以及热点研究领域,分析了生态承载力研究的不足,展望了生态承载力研究的发展趋势。在内涵上,主要从环境变化、人类对于生态系统影响和生态系统整体承载三个视角对生态承载力内涵进行了梳理;在主要评估方法上,按内涵界定的三个视角对生态足迹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方法、净初级生产力法、状态空间法、能值生态足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耦合模型进行了分类,对比分析了不同评估方法的优劣及适用条件;生态承载力的研究领域随着研究地深入逐渐渗透到土地、流域、生态脆弱区、旅游和城市综合系统等领域之中。目前,生态承载力的研究还存在着缺乏适用于较大尺度的指标阈值的厘定标准、动态监测及预警研究不够深入、科技条件等驱动因素考虑不全面等不足。未来,大尺度跨境区域及生态脆弱区的生态承载力评估、生态预警平台的构建以及生态承载力与区域主导性产业的一致性评估等方面可能成生态承载力研究的新发展方向。
引用
收藏
页码:514 / 525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53 条
[1]   城市气候承载力定量化评价——以上海市为例(英文) [J].
闫胜军 ;
王烜 ;
曾维华 ;
崔冠楠 .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7, 8 (02) :196-204
[2]   跨境河流的利益共享及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进展(英文) [J].
韩赜 ;
宋伟 ;
邓祥征 .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7, 8 (02) :129-140
[3]   能值生态足迹改进模型研究——以新疆为例 [J].
吕越 ;
陈忠清 .
干旱区地理, 2016, 39 (05) :1120-1127
[4]   基于生态承载力供需与生态服务价值的广西耕地生态补偿研究 [J].
覃洁 ;
秦成 ;
周慧杰 ;
赵保华 .
江西农业学报, 2016, 28 (03) :77-81+86
[5]   中国水域生态系统人口承载力研究(英文) [J].
盖力强 ;
李士美 ;
谢高地 ;
程彦培 ;
倪增石 .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6, 7 (01) :21-27
[6]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Method Based on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Inner Mongolia[J]. Wang Hongqi,Zhang Yafu,Tian Ya’nan,Li Xiaoke.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15(10)
[7]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黄土高原地区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演化研究——以庆阳市为例 [J].
刘海龙 ;
石培基 ;
杨勃 ;
刘海猛 ;
魏伟 .
干旱区地理, 2015, 38 (01) :173-181
[8]   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陕西省生态足迹测算 [J].
马高 ;
任志远 ;
韩红珠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05) :84-89
[9]   西藏生态足迹与承载力动态分析 [J].
安宝晟 ;
程国栋 .
生态学报, 2014, 34 (04) :1002-1009
[10]   三北防护林建设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英文) [J].
严盛虎 ;
董锁成 ;
李泽红 ;
刘佳骏 ;
王隽妮 .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3, 4 (01) :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