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古今海蚀地形的高度差异及影响因素

被引:5
作者
王为 [1 ]
吴超羽 [2 ]
许刘兵 [1 ]
韦惺 [2 ]
黄山 [1 ]
机构
[1] 华南师范大学地貌与第四纪环境研究所
[2] 中山大学近岸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海蚀平台; 影响因素; 珠江三角洲;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7.1 [海岸地貌];
学科分类号
0707 ;
摘要
海岸平台之所以能指示海面的高度,是因为海面在岩石海岸上长时间作用的结果.位于现代珠江三角洲平原上的古海蚀平台远高于珠江口内外现代海岸的现代海蚀平台,但普遍认为其高度仍在现代海岸动力范围之内,并且被作为判断全新世地壳升降或海面变化的依据.从海岸地貌学、海岸动力学、岩体力学等几个方面对造成珠江三角洲古今海蚀地形高度差异的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了研究.理论计算表明:古今珠江三角洲河口湾内平均高潮高度的差异最大不超过0.3m;在广东海岸的波浪条件下,因波浪差异或海岸岩石强度差异造成的海蚀平台之间的高度差异均不足0.3m.但野外实测数据显示,珠江三角洲古今海蚀平台高度差异在1m以上,因此上述因素不是形成古今海蚀地形高度差异的主要原因.而多年潮汐统计数据则显示,广东各地海岸高于3m(珠江基面)的风暴潮至少要50年才有1次,几十年一遇的特大高潮和出现频率极低的特大波浪没有足够的时间塑造相应的高海蚀平台和海蚀穴.因此,珠江三角洲古海蚀遗迹的高度已超出现代海面的动力作用范围,更不是风暴潮波浪作用的结果,只能是构造抬升或海平面下降的结果,但如何准确地鉴别构造的作用,还原海面下降幅度,则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342 / 353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浙江江郎山丹霞地貌发育的年代与成因 [J].
朱诚 ;
彭华 ;
李中轩 ;
俞锦标 ;
李兰 ;
张广胜 ;
朱光耀 ;
欧阳杰 ;
钟宜顺 ;
朱青 ;
周书勤 ;
郑朝贵 ;
周日良 ;
李东 ;
朱雨鸣 ;
吕文 ;
武弘麟 .
地理学报, 2009, 64 (01) :21-32
[2]   6ka以来广州溺谷湾形成演变的数值模拟和地貌动力学分析 [J].
韦惺 ;
吴超羽 ;
任杰 ;
莫文渊 ;
包芸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11) :1384-1395
[3]   珠江三角洲及河网形成演变的数值模拟和地貌动力学分析:距今6000~2500a [J].
吴超羽 ;
包芸 ;
任杰 ;
雷亚平 ;
史合印 ;
何志刚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6, (04) :64-80
[4]   广东黄圃镇海蚀遗址的形成年代及古地理环境 [J].
王为 ;
曾昭璇 ;
吴正 ;
王小铭 ;
黄山 ;
叶春 .
地理研究, 2005, (06) :919-927
[5]   红树林生长带与潮汐水位关系的研究 [J].
张乔民 ;
于红兵 ;
陈欣树 ;
郑德璋 .
生态学报, 1997, (03) :258-265
[6]   沙角地区的现代浪蚀地貌断面的初步研究 [J].
罗章仁 .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4, (03) :22-26
[7]   南海北部晚更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 [J].
吴正 .
热带地貌, 1985, 6 (02) :8-18
[8]  
海洋生态学[M]. 科学出版社 , 沈国英, 2002
[9]  
珠江口地区风暴潮沉积研究[M]. 广东科技出版社 , 李平日等著, 2002
[10]  
广东自然地理[M].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岭南文库编辑委员会,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