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ka以来广州溺谷湾形成演变的数值模拟和地貌动力学分析

被引:10
作者
韦惺 [1 ]
吴超羽 [1 ]
任杰 [1 ]
莫文渊 [1 ]
包芸 [2 ]
机构
[1] 中山大学近岸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2] 中山大学工学院力学系
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广州溺谷湾; 动力形态模型; 长周期; 演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7 [海洋地貌学];
学科分类号
0707 ;
摘要
广州溺谷湾具有独特的地貌动力体系,6ka以来长期保持其活跃的水系.为了探讨溺谷湾的地貌动力演变机制,应用长周期数值模型对区域的水系和地貌演变进行了模拟和钻孔验证以及地貌动力分析.PRD-LTMM是一个本课题组自行研发的建立在流体运动方程和沉积物输运方程的基础上,应用约简技术对模型输入和计算进行处理高分辨率(10a)的千年尺度的长周期动力形态模型.以193个可以明确辨识出最大海侵面的钻孔资料为基础,重建了距今6ka海进盛期的古珠江河口湾的水下地形,并作为PRD-LTMM模型模拟的初始边界.同时以广州溺谷湾中"门"这一独特的地貌动力单元作为切入点讨论广州溺谷湾的地貌动力的耦合演进过程.模型计算结果应用27个测年钻孔资料进行验证,其平均绝对误差为22.4%.通过比较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际河网机构和口门相当符合,表明PRD-LTMM的长周期模拟珠江河网、广州溺谷湾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可行而且比较可信.根据长周期模型的计算结果和地貌动力学分析表明:广州溺谷湾的形态和"门"地貌单元是造成其活跃水动力的主导因素,尤其是"门"地形所造成的双向射流系统的存在对广州溺谷湾的水系演变格局起了控制性的作用;根据广州溺谷湾水动力结构、淤积过程和地貌形态的变化,可将其演变划分为石门期、陈村期、黄埔期和珠江潮汐通道期.
引用
收藏
页码:1384 / 1395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珠江三角洲中部子平原形成演变机理研究——以大鳌平原为例 [J].
吴超羽 ;
何志刚 ;
任杰 ;
包芸 ;
莫文渊 ;
韦惺 .
第四纪研究, 2007, (05) :814-827
[2]   长周期动力形态模型中地形演变方法探讨 [J].
任杰 ;
吴超羽 ;
包芸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7, (01) :76-80
[3]   胶州湾沉积环境演变的分析 [J].
戴纪翠 ;
宋金明 ;
郑国侠 .
海洋科学进展, 2006, (03) :397-406
[4]   珠江三角洲及河网形成演变的数值模拟和地貌动力学分析:距今6000~2500a [J].
吴超羽 ;
包芸 ;
任杰 ;
雷亚平 ;
史合印 ;
何志刚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6, (04) :64-80
[5]   珠江河口“门”的地貌动力学初探 [J].
吴超羽 ;
任杰 ;
包芸 ;
史合印 ;
雷亚平 ;
何志刚 ;
唐兆民 .
地理学报, 2006, (05) :537-548
[6]   长周期动力地形模型中代表输入条件 [J].
任杰 ;
吴超羽 ;
贾良文 .
水科学进展, 2006, (02) :278-282
[7]   全新世胶州湾海侵及大沽河古河口湾的形成和演变 [J].
刘志杰 ;
庄振业 ;
韩德亮 ;
祁兴芬 .
海岸工程, 2004, (01) :5-12
[8]   瓯江溺谷海湾充填成陆和河口湾的形成过程 [J].
祝永康 .
地理学报, 1993, (03) :254-261
[9]   广西溺谷湾海岸地貌特征 [J].
莫永杰 .
海洋通报, 1990, (06) :57-60
[10]   中国海湾的成因类型 [J].
夏东兴 ;
刘振夏 .
海洋与湖沼, 1990, (02) :185-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