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氮管理措施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作物产量、秸秆腐解、土壤CO排放的影响

被引:27
作者
黄涛 [1 ]
仇少君 [1 ,2 ]
杜娟 [1 ]
史振侠 [1 ]
巨晓棠 [1 ]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部植物营养与肥料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 碳氮管理; 硝态氮; 秸秆腐解; 土壤CO2排放; 华北平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1 [];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目的】系统地研究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对不同碳氮管理措施的响应,为作物增产、土壤培肥、环境友好的"三赢"局面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方法】分别采用Nmin测试法、尼龙网袋埋藏法、静态碱液吸收法研究不同碳氮管理对冬小麦/夏玉米不同时期0—1 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秸秆腐解、土壤CO2排放的影响。【结果】基于Nmin测试法的优化碳氮(Nopt,C+Nopt)处理和平衡氮素的碳氮(C+M,C+W)处理在冬小麦产量上为传统碳氮(Ncon,C+Ncon)处理的100.8%—115.9%;在夏玉米产量上,为传统处理的96.0%—116.4%;且能够节省48.2%—70.4%的氮肥用量。传统处理0—1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最高可达456.7和419.8 kgN.hm-2,而优化处理和平衡处理最高仅为283.3和180.6 kgN.hm-2,传统处理土壤中的硝酸盐被淋洗的风险要远高于优化处理和平衡处理。在低温干燥的冬小麦季,玉米秸秆腐解较慢,最后秸秆腐解率为61.7%—70.1%;在高温多雨的夏玉米季,小麦秸秆腐解较快,最后秸秆腐解率为56.7%—79.3%。土壤CO2排放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小麦季的日平均CO2排放量为4.8—10.8 gC.m-2,而夏玉米季为12.7—20.7 gC.m-2。施有机肥处理的土壤CO2排放量最大,为3 844.2和4 642.3 gC.m-2,且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结论】基于Nmin测试法的优化碳氮管理措施和平衡氮素的碳氮管理措施不仅能够减少氮肥投入,稳定作物产量,还能降低0—1 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培肥土壤。
引用
收藏
页码:756 / 768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和秸秆还田方式下的油菜、小麦秸秆腐解特征 [J].
武际 ;
郭熙盛 ;
王允青 ;
许征宇 ;
鲁剑巍 .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 (16) :3351-3360
[2]   小麦和玉米秸秆腐解特点及对土壤中碳、氮含量的影响 [J].
南雄雄 ;
田霄鸿 ;
张琳 ;
游东海 ;
吴玉红 ;
曹玉贤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 16 (03) :626-633
[3]  
施氮水平对黄土旱塬区麦田土壤呼吸变化的影响[J]. 高会议,郭胜利,刘文兆,车升国.环境科学. 2010(02)
[4]   长期施肥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下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影响 [J].
孟磊 ;
丁维新 ;
何秋香 ;
蔡祖聪 .
土壤, 2008, (05) :725-731
[5]   化肥有机肥配施对水稻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J].
徐明岗 ;
李冬初 ;
李菊梅 ;
秦道珠 ;
八木一行 ;
宝川靖和 .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10) :3133-3139
[6]   土壤呼吸与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J].
苏永红 ;
冯起 ;
朱高峰 ;
司建华 ;
常宗强 .
中国沙漠, 2008, (01) :57-65
[7]   华北高产农田长期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呼吸及其季节变化规律 [J].
孟凡乔 ;
关桂红 ;
张庆忠 ;
史雅娟 ;
屈波 ;
况星 .
环境科学学报, 2006, (06) :992-999
[8]   华北平原大气氮素沉降的时空变异 [J].
张颖 ;
刘学军 ;
张福锁 ;
巨晓棠 ;
邹国元 ;
胡克林 .
生态学报, 2006, (06) :1633-1639
[9]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对氮素环境承受力分析 [J].
钟茜 ;
巨晓棠 ;
张福锁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6, (03) :285-293
[10]   基于养分平衡和土壤测试的冬小麦氮素优化管理方法研究 [J].
赵荣芳 ;
陈新平 ;
张福锁 .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11) :211-215+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