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玛峰北坡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通量日变化与月变化特征

被引:6
作者
朱志鹍 [1 ]
马耀明 [1 ]
李茂善 [2 ]
仲雷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西部气候环境与灾害实验室
关键词
珠穆朗玛峰北坡; 高寒草甸; CO2通量; 日变化; 月总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02 [大气化学];
学科分类号
070602 ;
摘要
采用涡度相关法,对珠穆朗玛峰北坡高寒草甸生长季与非生长季(2005年5~7月、10月、11月及2006年2月、3月)的CO2通量进行了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在生长季,CO2通量存在明显的日变化,08:00~19:00(北京时,下同)为CO2净吸收,20:00~09:00为CO2净排放。6月,CO2通量峰值出现在11:00左右为-0.61 g.m-2.h-1;而7月,CO2通量峰值出现在14:00,达到-0.86 g.m-2.h-1。从月变化来看,5月为CO2净排放,月总量为89 g.CO2.m-2,6月和7月均为CO2净吸收阶段,月吸收总量分别为70 g.CO2.m-2和104 g.CO2.m-2;而10月,植物枯黄,生态系统转为碳排放,月排放量约为50 g.CO2.m-2,与次年3月份月总量(52 g.CO2.m-2)接近,而11月份与次年2月份的月排放量接近(分别是23 g.CO2.m-2,25 g.CO2.m-2)。非生长季(2月)CO2通量日变化振幅很小,除14:00~19:00少量的CO2净排放外(0.14 g.m-2.h-1左右),其余时间CO2接近零。
引用
收藏
页码:1300 / 130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西藏高原草原化嵩草草甸生态系统CO2净交换及其影响因子 [J].
石培礼 ;
孙晓敏 ;
徐玲玲 ;
张宪洲 ;
何永涛 ;
张东秋 ;
于贵瑞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6, (S1) :194-203
[2]   珠峰地区大气边界层结构及近地层能量交换分析 [J].
李茂善 ;
戴有学 ;
马耀明 ;
仲雷 ;
吕世华 .
高原气象, 2006, (05) :807-813
[3]   Characterizing CO2 fluxes for growing and non-growing seasons in a shrub ecosystem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J].
XU Shixiao ;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
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National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al Studies ;
National Institute for Agro-Environmental Science .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2005, (S1) :133-140
[4]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净二氧化碳交换量特征 [J].
徐玲玲 ;
张宪洲 ;
石培礼 ;
于贵瑞 ;
孙晓敏 .
生态学报, 2005, (08) :1948-1952
[5]   青藏高原3种植被类型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的比较 [J].
赵亮 ;
李英年 ;
赵新全 ;
徐世晓 ;
唐艳鸿 ;
于贵瑞 ;
古松 ;
杜明远 ;
王勤学 .
科学通报, 2005, (09) :926-932
[6]   青藏高原高寒灌丛CO通量日和月变化特征 [J].
徐世晓 ;
赵新全 ;
李英年 ;
赵亮 ;
于贵瑞 ;
孙晓敏 ;
曹广民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5, (05) :481-485
[7]  
非平坦下垫面涡度相关通量的校正方法及其在ChinaFLUX中的应用[J]. 朱治林,孙晓敏,袁国富,周艳莲,许金萍,张仁华.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S2)
[8]   退化草地暗沃寒冻雏形土CO释放的日变化和季节动态 [J].
张金霞 ;
曹广民 ;
周党卫 ;
赵新全 ;
周兴民 .
土壤学报, 2001, (01) :32-40
[9]  
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的原理与方法[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于贵瑞, 2006
[10]  
地球系统碳循环[M]. 科学出版社 , 陈泮勤主编,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