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细颗粒物(PM2.5)在环境科学中的研究简述

被引:27
作者
冯奇 [1 ,2 ]
徐胜 [3 ]
吴胜军 [1 ,2 ]
张亮 [1 ,2 ,3 ]
杜耘 [1 ,2 ]
薛怀平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环境与灾害监测评估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3] 黄冈市环境监测站
关键词
PM2.5; 环境效应; 监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细颗粒物作为一种重要的大气污染物,其形态与组成非常复杂,本身所具有的毒性和对环境的有害性已日益受到重视。文章对细颗粒物PM2.5在环境科学中的研究进行了概括,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引用
收藏
页码:167 / 170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 [1] 武汉市热环境与PM10空气质量时空关系初步研究
    冯奇
    吴胜军
    杜耘
    李晓冬
    蔡述明
    [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45 (04) : 659 - 663
  • [2] 新疆春季两次沙尘暴过程中大气PM2.5元素组成特征分析
    薛江丽
    李俊
    张鑫
    孙新民
    王旗
    王振全
    王式功
    [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0, 27 (09) : 759 - 763
  • [3] 沙尘天气期间大气PM2.5和PM10中部分元素浓度的变化特征
    木拉提
    王佳佳
    丽娜
    童建勇
    潘小川
    [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0, 27 (09) : 755 - 758+847
  • [4] 天津市塘沽区PM2.5中PAHs的分布及来源判识
    田芳
    祁士华
    杨丹
    高媛
    霍自平
    朱靖原
    王静
    [J].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09, 16 (05) : 53 - 56
  • [5] 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中水溶性离子及元素分析
    崔蓉
    郭新彪
    邓芙蓉
    刘红
    [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8, (04) : 291 - 294
  • [6] 北京市大气颗粒物中PM和PM质量浓度及其化学组分的特征分析
    杨勇杰
    王跃思
    温天雪
    徐宏辉
    [J]. 环境化学, 2008, (01) : 117 - 118
  • [7] 厦门市大气PM2.5中多环芳烃的昼夜变化特征
    叶翠杏
    王新红
    印红玲
    袁伟民
    洪华生
    [J]. 环境化学, 2006, (03) : 356 - 359
  • [8] 沙尘暴细颗粒物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形成的影响
    魏爱丽
    孟紫强
    牛瑞芳
    [J]. 环境科学学报, 2006, (03) : 509 - 514
  • [9] 北京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中水溶性阴离子的组成及特征附视频
    宋燕
    徐殿斗
    柴之芳
    [J]. 分析试验室, 2006, (02) : 80 - 85
  • [10] 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PM的来源研究
    朱先磊
    张远航
    曾立民
    王玮
    [J]. 环境科学研究, 2005, (05) : 1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