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与长江入海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和矿物颗粒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附视频

被引:18
作者
杨作升 [1 ,2 ]
王海成 [1 ,2 ]
乔淑卿 [3 ]
机构
[1] 中国海洋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国家海洋局海洋沉积与地质环境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长江与黄河; 沉积物; 碳酸盐矿物; 形态特征; 风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6.3 [海底矿物与岩石];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利用X射线物相分析、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长江和黄河入海沉积物矿物颗粒形态特征及不同粒级的碳酸盐矿物百分含量分布。结果表明,长江和黄河入海沉积物的碳酸盐矿物含量均在9%左右,差异不大。长江碳酸盐矿物含量在粗粒级较高,随着粒度变细波动式降低,黄河碳酸盐矿物含量则随粒度变细而逐步增加;黄河方解石含量高而白云石低,长江的情况正好相反。长江和黄河入海沉积物中的白云石颗粒大多比较完整,侵蚀沿完全解理面发生,菱面体形态明显。长江白云石上可以见到大量的磨蚀和溶蚀形态。黄河白云石保存较好,侵蚀程度较低,磨蚀和碰撞形态明显,溶蚀形态很少,发现典型的马鞍状白云石颗粒。长江和黄河的方解石均遭受强烈侵蚀。长江方解石溶蚀特征特别明显,深入矿物颗粒内部。黄河方解石侵蚀深度相对浅表,侵蚀形态多为磨蚀、碰撞和溶蚀等物理和化学综合侵蚀特征。长江某些方解石表面布满细小鲕状方解石颗粒,似为局部自由空间的胶体-陈化成因特征。黄河方解石呈现多个次生微晶集合体,显示其黄土粘粒空隙胶结物成因形态。碳酸盐矿物的菱面体形态和菱面体完全解理所特有的60°和120°交角,是其电镜下的最佳识别特征。长江和黄河沉积物物源、流域风化强度以及矿物晶体结构本身的特点,是两河沉积物中碳酸盐矿物含量及颗粒形态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674 / 68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南极无冰区典型沉积环境石英砂表面结构特征及其在沉积环境识别中的应用 [J].
尹雪斌 ;
孙立广 ;
刘晓东 .
极地研究, 2003, (01) :1-10
[2]   长江、黄河沉积物中碳酸盐组成及差异 [J].
范德江 ;
杨作升 ;
王文正 .
自然科学进展, 2002, (01) :62-66
[3]   风尘堆积物中石英颗粒表面微结构特征及其沉积学指示 [J].
孙有斌 ;
安芷生 .
沉积学报, 2000, (04) :506-509+652
[4]   长江与黄河沉积物元素组成及地质背景 [J].
杨守业 ;
李从先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9, (02) :21-28
[5]   黄土碳酸盐Sr同位素组成与原生和次生碳酸盐识别 [J].
陈骏 ;
仇纲 ;
杨杰东 .
自然科学进展, 1997, (06) :93-96
[6]   南极普里兹湾柱样中石英颗粒的表面结构 [J].
王祥珍 ;
吴时国 ;
李传荣 ;
陈虹勋 ;
罗又郎 .
极地研究, 1997, (02) :12-23+25
[7]   黄土高原黄土的平均化学成分与地壳克拉克值的类比 [J].
文启忠 ;
刁桂仪 ;
潘景瑜 ;
吴明清 .
土壤学报, 1996, (03) :225-231
[8]   黄河口海区沉积物柱样中碳酸盐组分 [J].
韩桂荣 ;
刘玉海 .
海洋与湖沼, 1993, (05) :456-466
[9]   黄河、长江、中国浅海沉积物化学元素丰度比较 [J].
赵一阳 ;
鄢明才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92, (13) :1202-1204
[10]   黄河、长江和珠江三角洲沉积物中碎屑矿物的组合特征 [J].
孙白云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0, (03) :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