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08年和2008/2009年夏季南大洋以及普里兹湾POC的分布与变化附视频

被引:11
作者
韩正兵 [1 ]
扈传昱 [1 ,2 ]
薛斌 [1 ,2 ]
潘建明 [1 ]
张海生 [1 ]
机构
[1] 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关键词
颗粒有机碳; 南极科学考察; 南大洋; 普里兹湾; 叶绿素a; 影响因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4.4 [海洋分析化学];
学科分类号
070702 ;
摘要
在中国第24次和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利用航渡表层水观测和普里兹湾定点观测,对颗粒有机碳(POC)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大洋表层水体的颗粒有机碳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表层水体POC的含量与营养盐和叶绿素a有着明显的相关分布趋势。南极水、亚南极水的表层POC浓度明显高于亚热带水和热带水,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亚热带和热带水、亚南极水和南极水的表层POC平均浓度为78.03,116.59和105.8μg·dm-3,要略高于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的49.36,59.39和71.54μg·dm-3,南大洋表层POC的年季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第24次和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中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POC的浓度范围分别为12.78—363.73μg·dm-3和24.38—446.40μg·dm-3,表层分布主要表现出湾内高、湾外低的特点。湾内陆架区、陆坡区和湾外深水区的POC与Chl a都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8248,0.8049和0.6989,说明POC主要来源于浮游生物的贡献。并且,在POC的垂直分布上,受到光照、营养盐及海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物理和生物的相互耦合作用,致使POC的最大值有从湾内的表层最大值向湾外的次表层最大值转变的趋势。
引用
收藏
页码:11 / 1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The investigation on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fluxes with disequilibria between thorium-234 and uranium-238 in the Prydz Bay,the Southern Ocean[J]. HE Jianhua1, 2, MA Hao1, 2, 3, CHEN Liqi1, 2, XIANG Baoqiang4, ZENG Xianzhang1, 2, YIN Mingduan1, 2, ZENG Wenyi1, 21. Key Laboratory of Global Change and Marine-Atmospheric Chemistry, Thi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SOA), Xiamen 361005, China 2. Thi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SOA, Xiamen 361005, China 3. Department o
[2]   南极普里兹湾外海沉降颗粒物通量、组成变化及其与罗斯海对比研究 [J].
扈传昱 ;
潘建明 ;
张海生 ;
于培松 ;
薛斌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6, (05) :49-55
[3]   2002年夏季南极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现存量、初级生产力粒级结构和新生产力研究 [J].
刘诚刚 ;
宁修仁 ;
孙军 ;
蔡昱明 ;
曹建平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4, (06) :107-117
[4]   南大洋浮游植物现存量对颗粒有机碳的贡献 [J].
刘子琳 ;
潘建明 ;
陈忠元 .
海洋科学, 2004, (05) :44-49
[5]   南印度洋中国中山站至澳大利亚费里曼特尔断面海洋锋位置及其年际变化 [J].
高郭平 ;
韩树宗 ;
董兆乾 ;
杨士瑛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3, (06) :9-19
[6]   夏季南极普里兹湾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Ⅱ:POC的分布特征 [J].
扈传昱 ;
张海生 ;
潘建明 ;
陈志强 ;
刘小涯 ;
卢勇 .
极地研究, 2001, (03) :195-204
[7]   普里兹湾陆缘水边界的变化 [J].
蒲书箴 ;
董兆乾 ;
胡筱敏 ;
于非 ;
赵新 .
海洋通报, 2000, (06) :1-9
[8]   普里兹湾海域的夏季上层水及其北向运动 [J].
蒲书箴 ;
董兆乾 ;
胡筱敏 ;
于非 .
极地研究, 2000, (03) :157-168
[9]   南极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的水文结构特征和底层水的来源 [J].
于洪华,苏纪兰,苗育田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98, (01) :11-20
[10]   近普里兹湾大陆架外水域水文物理特征 [J].
陈明剑,侍茂崇,高郭平 .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1995, (S1) :235-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