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中新世以来粘土矿物特征及东亚古季风记录

被引:33
作者
万世明 [1 ]
李安春 [1 ]
胥可辉 [2 ]
尹学明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2] School of Marine Science,College of William & Mary,Gloucester Pt,VA
关键词
粘土矿物; 物源分析; 东亚季风; 中新世; 南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2 [古气候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应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谱(EDS)分析技术对南海北部ODP1146站中新世以来(~20Ma)粘土矿物的组成、结晶学特征、微形貌和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粘土矿物的物质来源及其记录的东亚季风演化历史.1146站粘土矿物组合的总体特点是以伊利石和蒙脱石为主,高岭石和绿泥石含量较低.物源分析表明,1146站蒙脱石主要来自于吕宋岛,伊利石和绿泥石来自于珠江和台湾(长江),而高岭石则主要来自于珠江.1146站的粘土矿物不仅被南海周围物源的同时代气候所控制,而且为相互消长的不同传输作用(表层洋流)的强度所影响.1146站(伊利石+绿泥石)/蒙脱石比值可以用来作为东亚季风演化的矿物学标志.指标变化显示出东亚冬季风强度和冬季风相对夏季风的强度在15Ma、8Ma和3Ma左右发生了3次显著加强,结果可以与黄土、北太平洋风尘沉积、南海微体古生物记录等很好对比.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可能促进了东亚季风的这3次加强.
引用
收藏
页码:289 / 30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8.1Ma以来朝那黄土-红黏土剖面粒度揭示的冬季风与北半球高纬气候的耦合演化 [J].
吕连清 ;
方小敏 ;
J.A.Mason ;
李吉均 ;
安芷生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01, (S1) :149-154
[2]   南海陆坡高速堆积体的物质来源 [J].
邵磊 ;
李献华 ;
韦刚健 ;
刘颖 ;
房殿勇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10) :828-833
[3]   中国黄土高原的风积证据:晚新生代北半球大冰期开始及青藏高原的隆升驱动 [J].
安芷生 ;
王苏民 ;
吴锡浩 ;
陈明扬 ;
孙东怀 ;
刘秀铭 ;
王富葆 ;
李力 ;
孙有斌 ;
周卫建 ;
周杰 ;
刘晓东 ;
鹿化煜 ;
张云翔 ;
董光荣 ;
强小科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8, (06) :481-490
[4]   临夏地区30.6~5.0Ma红层孢粉植物群与气候演化记录 [J].
马玉贞 ;
李吉均 ;
方小敏 .
科学通报, 1998, (03) :301-304
[5]   中国西部晚中新世气候变干事件的发现及其意义 [J].
方小敏 ;
奚晓霞 ;
李吉均 ;
穆德芬 .
科学通报, 1997, (23) :2521-2524
[6]   黄河与长江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化学特征 [J].
何良彪 ;
刘秦玉 .
科学通报, 1997, (07) :730-734
[7]   西菲律宾海西部海域粘土沉积物的成因矿物学研究 [J].
石学法,陈丽蓉,李坤业 ;
王宗良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5, (02) :61-72
[8]  
Shiming Wan,Anchun Li,Peter D. Clift,Jan-Berend W. Stuut.Development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Mineralogical and sedimentologic records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since 20 Ma[J].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2007(3)
[9]  
Shiming Wan,Anchun Li,Peter D. Clift,Hengyi Jiang.Development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Evidence from the sediment record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ince 8.5 Ma[J].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2006(1)
[10]   The elevation history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Asian monsoon [J].
Harris, Nigel .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006, 241 (01) :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