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昆仑中灶火地区超镁铁质辉石岩的成因

被引:9
作者
罗文行 [1 ,2 ]
钱莉莉 [1 ,2 ]
李德威 [2 ,3 ]
朱云海 [2 ,4 ]
刘德民 [2 ]
高成 [2 ]
机构
[1] 长江三峡勘测研究院有限公司
[2]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3] 中国地质大学青藏高原研究中心
[4]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
关键词
辉石岩; 地球化学; 矿物学; 交代成因; 东昆仑.;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24 [];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最近在青海东昆北中灶火地区发现超镁铁质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以及成因矿物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岩石主要由单斜辉石、斜方辉石和角闪石组成,另有少量斜长石、石英、黑云母和铁质不透明矿物.角闪石和黑云母为后期退变质矿物.斜方辉石成因判别分析结果为岩浆成因,故该超镁铁质岩为辉石岩而非麻粒岩.该辉石岩化学成分上表现为异常的高MgO、高CaO、低Al2O3特征,微量元素表现为Rb、Th富集而Nb、Ti的亏损,表明其来源于富集地幔.通过岩相学、稀土元素等特征与前人研究结果对比认为该辉石岩是俯冲洋壳部分熔融产生的富Si熔体与地幔橄榄岩发生交代反应产生辉石岩岩浆,然后底侵到地壳中部冷却结晶形成的.野外地质特征显示辉石岩的侵位晚于发生糜棱岩化的围岩,即晚于围岩的形成时代,即早二叠世,说明该辉石岩是在中二叠世古特提斯洋向北大规模俯冲及其所导致的弧后伸展的构造背景下形成的.
引用
收藏
页码:1214 / 1228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35 条
[1]   辉石岩:高压结晶还是再循环洋壳?附视频 [J].
张亚玲 ;
徐义刚 .
高校地质学报, 2012, (01) :74-87
[2]   东昆仑哈拉尕吐岩浆混合花岗岩:来自锆石U-Pb年代学的证据 [J].
孙雨 ;
裴先治 ;
丁仨平 ;
李瑞保 ;
冯建赟 ;
张亚峰 ;
李佐臣 ;
陈有炘 ;
张晓飞 ;
陈国超 .
地质学报, 2009, 83 (07) :1000-1010
[3]   冀北小张家口基性-超基性杂岩的成因:岩石学、地球化学和Nd-Sr同位素证据 [J].
陈斌 ;
田伟 ;
刘安坤 .
高校地质学报, 2008, (03) :295-303
[4]   东昆仑造山带花岗岩及地壳生长 [J].
莫宣学 ;
罗照华 ;
邓晋福 ;
喻学惠 ;
刘成东 ;
谌宏伟 ;
袁万明 ;
刘云华 .
高校地质学报, 2007, (03) :403-414
[5]  
EMP chemical ages of monazites from Central Zone of the eastern Kunlun Orogen:Records of multi-tectonometamorphic events[J]. CHEN NengSong1,2,SUN Min2,WANG QingYan1,ZHAO GuoChun2,CHEN Qiang1 & SHU GuiMing3 1 Faculty of Earth Scien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 430074,China;2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Poflam Road,Hong Kong,China;3 School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7(16)
[6]   关于东昆仑地区前寒武纪地质的几点认识 [J].
王国灿 ;
魏启荣 ;
贾春兴 ;
张克信 ;
李德威 ;
朱云海 ;
向树元 .
地质通报, 2007, (08) :929-937
[7]   中央造山带早古生代地体构架与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 [J].
许志琴 ;
杨经绥 ;
李海兵 ;
姚建新 .
地质学报, 2006, (12) :1793-1806
[8]   汉诺坝辉石岩包体中单斜辉石的微区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J].
宗克清 ;
刘勇胜 ;
高山 ;
袁洪林 ;
柳小明 ;
王选策 .
岩石学报, 2005, (03) :909-920
[9]   岩浆底侵作用与汉诺坝现今壳-幔边界组成——捕虏体岩石学与地球化学证据 [J].
樊祺诚 ;
张宏福 ;
隋建立 ;
翟明国 ;
孙谦 ;
李霓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 (01) :1-14
[10]   汉诺坝橄榄辉石岩包体锆石U-Pb年龄:97~158Ma岩浆底侵作用和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之间的成因联系 [J].
刘勇胜 ;
袁洪林 ;
高山 ;
胡兆初 ;
王选策 ;
柳小明 ;
凌文黎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4, (08) :790-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