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北缘西段榴辉岩相的变质泥质岩:榴辉岩与围岩原地关系的证据

被引:19
作者
张建新
孟繁聪
杨经绥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榴辉岩相; 变质泥质岩; 原定; 构造侵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3 [变质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柴北缘西段的鱼卡-落凤坡一带, 识别出榴辉岩相的变质泥质岩, 这些变质泥质岩夹有透镜状的榴辉岩, 局部与似层状的榴辉岩互层. 其典型的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蓝晶石+硬绿泥石+多硅白云母+石英+金红石. 石榴子石中具有典型的进变质生长环带, 多硅白云母最高Si >3.4 p.f.u. 通过岩相学观察, 共识别出3期矿物组合: 1) Grt + ChlI + CldI + PheI ?StI + Qtz; 2) Grt+Ky +PheII盋ldII +Qtz; 3) Grt + CldIII + ChlII + PheIII + StII ?ky + Qtz. 运用THERMOCALC软件(V3.1), 结合Grt-Phe温度计和Grt-Ky-Phe-Qtz压力计, 获得第1阶段(进变质阶段)的P-T条件为1.07?.31 GPa和T=564?2℃; 第2阶段(峰期阶段)P-T条件为2.3~3.1 GPa和615~700℃; 第3阶段(退变质阶段)P-T条件为1.22?.26 GPa和581?0℃. 获得的P-T轨迹具有发卡型特征, 与相邻榴辉岩的P-T轨迹相似. 结合大理岩和正片麻岩中保存有残留的榴辉岩相矿物, 可以认为榴辉岩与围岩经历了共同的变质历史,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原地关系, 而不是构造侵位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825 / 83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9 条
  • [1] 阿尔金发现超高压(>3.8GPa)石榴二辉橄榄岩
    刘良
    孙勇
    车自成
    罗金海
    陈丹玲
    王焰
    张安达
    陈亮
    肖培喜
    王永合
    不详
    [J]. 科学通报 , 2002, (09) : 657 - 662
  • [2] 阿尔金榴辉岩中超高压变质作用证据
    张建新
    杨经绥
    许志琴
    孟繁聪
    宋述光
    李海兵
    史仁灯
    [J]. 科学通报, 2002, (03) : 231 - 234
  • [3] 柴北缘绿梁山地区榴辉岩的产状及其成因意义初探
    王惠初
    袁桂邦
    辛后田
    郝国杰
    郑健康
    张宝华
    [J]. 中国地质, 2001, (07) : 22 - 27+8
  • [4] 柴北缘榴辉岩的峰期和退变质年龄:来自U-Pb及Ar-Ar同位素测定的证据
    张建新
    杨经绥
    许志琴
    张泽明
    陈文
    李海兵
    [J]. 地球化学, 2000, (03) : 217 - 222
  • [5] 阿尔金断裂两侧构造单元的对比及岩石圈剪切机制
    许志琴
    杨经绥
    张建新
    姜枚
    李海兵
    崔军文
    [J]. 地质学报, 1999, (03) : 193 - 205
  • [6] 阿尔金山西段榴辉岩的确定及其地质意义
    刘良
    车自成
    罗金海
    王焰
    高章鉴
    [J]. 科学通报, 1996, (16) : 1485 - 1488
  • [7] 柴达木北缘石榴石橄榄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杨建军,朱红,邓晋福
    周天祯,赖绍聪
    [J]. 岩石矿物学杂志, 1994, (02) : 97 - 105
  • [8] Phase relations in high-pressure metapelites in the system KFMASH (K2O–FeO–MgO–Al2O3–SiO2–H2O) with application to natural rocks
    Chunjing Wei
    Roger Powell
    [J]. 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2003, 145 : 301 - 315
  • [9] Experimental determination of the reaction paragonite=jadeite+kyanite+H2O, and internally consistent thermodynamic data for part of the system Na2O?Al2O3?SiO2?H2O, with applications to eclogites and blueschists[J] . T. J. B. Holland.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 1979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