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新生代主要隆升事件:沉积响应与热年代学记录

被引:59
作者
张克信 [1 ,2 ]
王国灿 [2 ,3 ]
曹凯 [2 ,3 ]
刘超 [2 ,3 ]
向树元 [3 ]
洪汉烈 [3 ]
寇晓虎 [1 ,3 ]
徐亚东 [1 ,3 ]
陈奋宁 [1 ,3 ]
孟艳宁 [2 ,3 ]
陈锐明 [2 ,3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新近纪; 构造隆升; 低温热年代学; 沉积响应; 青藏高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在青藏高原及邻区近10年完成的1:25万地质填图资料,通过对全区92个古近系-新近系残留盆地分布格局、充填序列和时空演化分析揭示出,古新世-始新世藏南和新疆叶城地区是新特提斯残留海的一部分,青藏腹地为广阔的近海冲积平原,东部的松潘-甘孜和藏东一带为隆起区,班戈、昆仑和阿尔金初步隆起,高原总体地貌格局为东高西低.渐新世期间,冈底斯和喜马拉雅带崛起,昆仑-阿尔金-祁连进一步隆起,造成了整个高原的周缘为山系、腹地为盆地的宏地貌格局.新近纪期间,冈底斯和喜马拉雅带、喀喇昆仑-西昆仑地区进一步较大幅度隆起;构造隆升事件的低温热年代学记录也显示出青藏新近纪强构造活动主要分布在青藏周缘的藏南、西昆仑、阿尔金、藏东及川西等地区,并表现出大体同时性,集中表现出大约13~8和5Ma以来的两次重大隆升期.高原从古近纪的东高西低格局,经历了新近纪全区的不均衡隆升和拗陷,最终铸就了西高东低的地貌格局,青藏作为一个统一的高原发生了重大的地貌反转事件.
引用
收藏
页码:1575 / 1588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44 条
[1]   青藏高原古近纪—新近纪隆升与沉积盆地分布耦合 [J].
张克信 ;
王国灿 ;
陈奋宁 ;
徐亚东 ;
骆满生 ;
向树元 ;
寇晓虎 ;
赵来时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7, (05) :583-597
[2]   红河断裂带大型右旋走滑运动发生时代的地质分析与FT测年 [J].
向宏发 ;
万景林 ;
韩竹军 ;
虢顺民 ;
张晚霞 ;
陈立春 ;
董兴权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6, (11) :977-987
[3]   青藏高原东部边界扩展过程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历史制约 [J].
来庆洲 ;
丁林 ;
王宏伟 ;
岳雅慧 ;
蔡福龙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6, (09) :785-796
[4]   高黎贡山脉南部的晚新生代构造-重力垮塌及其成因 [J].
王刚 ;
万景林 ;
王二七 .
地质学报, 2006, (09) :1262-1273
[5]   阿尔金山脉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 [J].
陈正乐 ;
宫红良 ;
李丽 ;
王小凤 ;
陈柏林 ;
陈宣华 .
地学前缘, 2006, (04) :91-102
[6]   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 [J].
郑度 ;
姚檀栋 .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05) :451-458
[7]   喀喇昆仑断裂的变形特征及构造演化 [J].
李海兵 ;
Franck Valli ;
许志琴 ;
杨经绥 ;
Paul Tapponnier ;
Robin Lacassin ;
陈松永 ;
戚学祥 ;
MarieLuce Chevalier .
中国地质, 2006, (02) :239-255
[8]   滇西北独龙江岩体晚中新世以来的热史和剥蚀历史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记录 [J].
雷永良 ;
季建清 ;
龚道好 ;
钟大赉 ;
王雪松 ;
张进 ;
王先美 .
岩石学报, 2006, (04) :938-948
[9]  
晚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东缘的剥蚀过程:来自裂变径迹的证据[J]. 张毅,李勇,周荣军,A.L.Densmore,N.J.Richardson.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6(01)
[10]   川西鲜水河断裂带晚新生代剪切变形40Ar/39Ar测年及其构造意义 [J].
张岳桥 ;
陈文 ;
杨农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07) :613-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