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班公湖地区晚白垩世埃达克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构造意义

被引:29
作者
张硕 [1 ,2 ]
史洪峰 [3 ]
郝海健 [1 ,2 ]
李德威 [1 ,2 ,4 ]
吝岩 [5 ]
冯旻譞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
[2]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3] 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4] 中国地质大学青藏高原研究中心
[5] 陕西省核工业地调院
关键词
埃达克岩; 地球化学; 洋陆转换; 加厚下地壳; 班公湖; 中特提斯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21 []; P597.3 [];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070902 ;
摘要
青藏高原西部班公湖地区的日松岩体和甲维酸性岩脉位于班公湖蛇绿混杂岩带南侧,岩石类型为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玢岩和花岗闪长岩,显示中钾钙碱性-高钾钙碱性过渡的特征.元素地球化学组成表明,岩石均具有埃达克岩特征,表现为高的SiO2(63.05%70.72%)、高Al2O3(≥15%)、低MgO(0.97%2.33%)<3%、高Sr含量(380.4×10-6~625.0×10-6)、Sr/Y(>35)、低HREE、Y(5.64×10-6~13.80×10-6)和Yb(0.46×10-6~1.25×10-6),轻重稀土分异明显(17.09<(La/Yb)N<48.51).日松花岗闪长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82.0±1.1Ma;甲维近东西走向的花岗闪长岩脉和近南北走向的花岗闪长玢岩脉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90.7±1.2Ma和82.9±1.2Ma.日松和甲维处埃达克岩均富钾贫钠,低Cr、Ni,高Th、Th/La、Th/U、Rb/Sr以及相对低的Sr/Y和高Mg#(43.09~54.35)等特征显示其为玄武质岩浆底侵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91~82Ma的埃达克岩形成于后碰撞初期阶段,为中特提斯洋闭合后板内热隆伸展、壳幔相互作用的产物,可以作为班公湖地区由板块构造体制转向板内构造体制的标志.
引用
收藏
页码:509 / 524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42 条
[1]   内蒙古巴林右旗建设屯埃达克岩锆石U-Pb年龄及成因讨论 [J].
刘建峰 ;
迟效国 ;
赵芝 ;
胡兆初 ;
陈军强 .
岩石学报, 2013, 29 (03) :827-839
[2]   青藏高原西北缘红其拉甫岩体的岩石成因、时代及其构造意义 [J].
康磊 ;
校培喜 ;
高晓峰 ;
朱海平 ;
奚仁刚 ;
过磊 ;
董增产 .
地质学报, 2012, 86 (07) :1063-1076
[3]  
小兴安岭东南部伊春—鹤岗地区花岗质岩石锆石U-Pb年龄测定及其地质意义[J]. 魏红艳,孙德有,叶松青,杨言辰,刘志宏,柳小明,胡兆初.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2(S1)
[4]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碰撞后A型花岗岩的时代及其对洋盆闭合时间的约束 [J].
曲晓明 ;
辛洪波 ;
杜德道 ;
陈华 .
地球化学, 2012, 41 (01) :1-14
[5]   青藏高原西部班公湖岛弧带特提斯洋盆闭合后的地壳伸展作用 [J].
江军华 ;
王瑞江 ;
曲晓明 ;
辛洪波 ;
王振中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1, 36 (06) :1021-1026+1028
[6]   新疆西天山科克赛岩体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地质意义 [J].
朱明田 ;
武广 ;
解洪晶 ;
刘军 ;
张连昌 .
岩石学报, 2011, 27 (10) :3041-3054
[7]   拉萨地块中北部晚白垩世(约90Ma)拔拉扎含矿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J].
余红霞 ;
陈建林 ;
许继峰 ;
王保弟 ;
邬建斌 ;
梁华英 .
岩石学报, 2011, 27 (07) :2011-2022
[8]   拉萨地块北部去申拉组火山岩: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南向俯冲的产物? [J].
康志强 ;
许继峰 ;
王保弟 ;
陈建林 .
岩石学报, 2010, 26 (10) :3106-3116
[9]   海拉尔盆地基底晚古生代adakite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J].
章凤奇 ;
陈汉林 ;
曹瑞成 ;
蒙启安 ;
朱德丰 ;
王志国 .
岩石学报, 2010, 26 (02) :633-641
[10]   青藏高原及邻区三阶段构造演化与成矿演化 [J].
李德威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8, (06) :723-742